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毕业生关晨馨,这个青州北城的满族姑娘,以一种独特而深情的方式,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她师从山东省级焚香烙画非遗传承人杨祖乾老师,潜心钻研这门古老技艺三年有余,终有所成。恰逢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关晨馨决定以焚香烙画为媒介,创作一幅作品,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致敬,向无数英勇牺牲的先烈致以最深的敬意。 焚香烙画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传统艺术。它需用点燃的、温度高达近千度的香烛火头,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进行创作。与常见的电烙铁烫画不同,焚香烙画对火候的掌控要求极高。火候稍远,画面便显得呆滞无神;火候稍近,宣纸则极易被烧毁,前功尽弃。然而,关晨馨在杨祖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凭借坚定的毅力与对艺术的热爱,逐步掌握了这门高难度技艺,为后续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创作出一幅能够真实反映抗战历史、表达对先烈敬意的作品,关晨馨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创作历程。她翻阅了大量历史书籍与文献资料,观看了无数抗战纪录片,从每一个细节中去感受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她深知,唯有深入历史、贴近真实,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查阅资料,还积极向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请教,力求在作品中准确呈现抗战历史的全貌。
在设计方案阶段,关晨馨经历了多次推翻与重构。她不断打磨构思,反复推敲画面布局与情感表达,力求在艺术表现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最终,她确定了以长卷形式呈现整部作品,总长十四米,寓意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迎来胜利。整幅长卷分为三个主要篇章:局部抗战、全民抗战、抗战胜利,分别对应抗战历史的不同阶段,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全过程。
长卷开篇以“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为起点,画面中描绘了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东北百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痛苦与迷茫。背景仿佛回荡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怆而激昂的旋律,将观者瞬间带入那个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年代。关晨馨以细腻的笔触与深沉的情感,将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烙印在宣纸之上,令人动容。
随着长卷的展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跃然纸上。桥头流泪的石狮仿佛在无声控诉,一个民族在屈辱中觉醒。关晨馨以精湛的技艺,将历史的细节与情感的张力完美融合,每一处烙痕都仿佛在诉说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岁月。紧接着,画面转向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一位母亲怀抱被残害的婴儿仰天嘶吼,神情中满是愤怒与绝望。这一幕将中华民族所承受的苦难与不屈的抗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在毛主席《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条战线团结一致,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关晨馨将日本天皇递交无条件投降书的画面精心烙制于长卷之上,这一刻,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时刻,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长卷的最后,展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前昂首挺立的雄狮,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日,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迈入新阶段,国家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在创作过程中,关晨馨每天都沉浸在烙画的世界中。她手持点燃的香烛,小心翼翼地在宣纸上烙下每一笔,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每一次烙烫都全神贯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不知疲倦地创作着。夏日的酷热让她汗流浃背,但她从未停下手中的“画笔”;夜深人静时,她与历史对话,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毅力与汗水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尊重。
终于,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这幅凝聚着关晨馨心血的宏篇巨作诞生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焚香烙画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体现了在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奋斗的精神。关晨馨用她的行动证明,年轻一代不仅有责任、有担当,更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这幅焚香烙画长卷,将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记录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更激励着更多人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关晨馨这样的年轻人,以香为笔,以心为墨,绘就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编辑:王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