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来源:本网原创2018-06-2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小假期间,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华仁教育心作文的创始人吴迪老师带着学生和家长们来到北方水镇研学端午节文化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小假期间,北京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华仁教育心作文的创始人吴迪老师带着学生和家长们来到北方水镇研学端午节文化。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端午与清明、中秋和春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学生们漫步在充满艾草香的小巷子里,感受端午空气中思念的气息。端午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的多发时期,所以古时候人们常常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的特殊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上午十点,孩子们首先观赏乐龙舟拔河比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端午佳节,各地都会举办这一活动来纪念。在长城脚下的北方小镇里,伴着粽子的阵阵清香,家长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欣赏着龙舟、拔河比赛。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来到戏台前,身着汉服的少女为大家系上了象征着驱邪消灾的五彩绳。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种仪式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祝福和爱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端午节的魅力。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画额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古时有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据说可驱避毒虫。长辈们蘸着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出"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现场,孩子们静静站着,闭着眼睛,感受毛笔在额头轻轻书写一个"王"字。丝丝凉意充满着祖先的智慧,楷体王字代表着希望孩子们像小老虎一样虎虎生威,生龙活虎的成长。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沐兰汤也是端午习俗。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不论男女老幼,全家共浴。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把汤水轻轻洒在孩子们的身上,寓意着消除百毒,健健康康。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端午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孩子们可以亲手制作一个香囊,然后佩戴在身上,艾草的香气不仅使孩子们浑身散发着一股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蝇。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提起端午不能不聊包粽子。粽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过端午,不仅可以追忆屈原,同时还能通过包粽子体悟亲情,感受文化魅力。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近距离的接触端午文化对孩子和家长们无疑是兴奋的,欣喜的。丰富的端午文化让孩子和家长们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学和家长们表示:"希望明年我们还一起过端午。身着民族服装,隆重的过自己的节日。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希望在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到节日文化的魅力,希望这些美好的节日早些回家,希望他们回家的路不要太长,希望我们的心灵回归自己的文化家园的路不要太长,期盼着我们的灵魂可以早日栖息在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家园里。"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参加研学学生作文:http://www.315xwsy.com/news/10826.html

(编辑:月儿)


让端午文化回家——跟着吴迪来研学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