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树起师者风范——追记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佩菊

  来源:光明网郑晋鸣2019-05-3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用生命树起师者风范——追记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佩菊

      她是学生最敬爱的老师,病榻上指导论文,治疗中坚持科研,把知识的芬芳播撒在万千学子心中;

  她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倔强,从不愿麻烦别人,却将20万元捐赠给挚爱的教育事业,设立奖学金勉励莘莘学子;

  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她,就是李佩菊,江苏理工学院一位普通的教授。2019年4月26日,李佩菊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年仅45岁。但她却用生命高扬起师者尊严,她的故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们的心。

用生命树起师者风范——追记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佩菊

李佩菊在指导学生论文。周君颖摄/光明图片

  “学生要毕业了,不能耽误他们”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给人致命一击。

  2018年6月,李佩菊被确诊为肺癌。病魔折磨着她的身体,却摧毁不了她的意志:“命运要我成长成一株坚强的木棉,我就勇敢去经历和成长吧!”

  她拼命和时间赛跑,她最牵挂的只有一件事:教书育人。

  “学生要毕业了,不能耽误他们。”不顾病痛折磨,她在病榻上指导学生论文。“佩菊左手已经失去知觉,右手也开始发麻,她使劲抬起右胳膊,用右手将左手扶起来,夹住论文,一点点批阅。”丈夫宋锷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刚开始用手机发图文指导学生,后来实在打不动字了,就只能发语音。”宋锷仍保存着妻子写满批注的手稿,纸页上的褶皱,分明是斑斑泪痕。

  周玉凤是李佩菊生前指导的毕业生之一。“老师把修改意见一张张拍照发给我,她的字迹最初是遒劲端正的,后来越来越潦草、越来越无力……”周玉凤说,平日里,老师对论文的要求极高,是大家答辩最怕碰到的老师,有着“论文杀手”的封号,但在生活中,她又是与学生“零代沟”的知心朋友。“原本打算论文答辩一结束就去看她,没想到这一等,竟成了永别。”

  温柔的李佩菊对待学术却格外严厉。“治疗期间老师坚持带我们做科研,调研报告她共修改了5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文字到数据,无比细致。”学生蒲琳说,“她用语音反馈修改意见,声音微弱但有条不紊,要把手机音量开到最大,紧贴着耳朵才能听清楚。”老师最后的语音信息,她听了一遍又一遍。“每当遇到问题,我还是想给老师发微信,可是微信那头却再也没了回复……”

  李佩菊用躬耕教坛的坚守和无悔的付出,绽放出极为可贵的师德之花。正如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所言,她用生命的力量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执着与担当。

  “她的生命没有长度,但很精彩”

  李佩菊短暂的一生,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她用了仅仅十年,被誉为集美貌才华于一身的年轻教授。

  “李老师用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对待学术和科研,从教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C刊10多篇,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李佩菊的同事、人文学院院长司马周说,李佩菊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上好每一堂课,是李佩菊毕生的追求。她不断探索翻转课堂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她的课堂上,你可以成为“朗读者”,通过文本细读,诵读、表演读等多种读法,深入文学名著的世界;你也可以成为主持人“说新闻”“评新闻”,将传播学理论运用于对新闻的评述和思考中。“我们都爱上李老师的课。”学生周君颖说,“她的学术修养、精神气质和低调谦逊的人生态度,时时感染着我们。”

  对待家人,李佩菊的内心却充满了愧疚。

  “佩菊心里只有学生,做梦都是在上课。直到去世前两天,她突然贴在我耳边不停喊妈妈、妈妈……喊了整整一晚上,她说想把下半辈子的妈妈都喊完。”回忆起女儿,李佩菊的母亲李来娣潸然泪下:“以前我对她的事业不了解,她去世以后那么多人来纪念她,我才知道她有多优秀!”

  在丈夫宋锷心中,李佩菊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妻子。“我们婚礼上就对白朗读舒婷《致橡树》,表白对爱情的守护。”宋锷说,结婚20年来,妻子一直是自己的贤内助。“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在妻子离开的前4天,这个强忍着悲痛的男人,仍在祈求命运的转机。“佩菊爱喝茶,离世前饮水都困难了,但她想喝茶,我就带去新茶让她品尝。”宋锷说,妻子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她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一直期待能去文学巨匠聚集的欧洲游历,我和女儿将带着她的相片完成她的夙愿。”

  “她的生命没有长度,但很精彩!”这是家人对她的评价,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

  “把爱留在学校,是她最好的归宿”

  李佩菊是一位知识分子,她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个性:倔强、较真。

  “佩菊从不愿麻烦别人。”学校工会主席张继英说,得知她生病,学校曾多次联系她,想为她申请大病补助并前去探望,但都被执意拒绝了。“她总说还有更需要帮助的人,把这些留给他们吧。”张继英眼眶泛了红。

  她不是党员,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生病后,对亲戚送来的慰问金,她都将名字和数额细心记下,以便回报人家。“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她生病。”宋锷说,面对朋友邀约,她都是借出差等理由推辞,她一直希望通过积极治疗,重返工作岗位。

  “把爱留在学校,是她最好的归宿。”李佩菊离开后,家人向学校捐赠20万元设立“佩菊”奖学金,以勉励勤奋上进的学子。“想把这份爱心传递给佩菊始终牵挂的学生。”捐赠仪式上,宋锷几度哽咽,“这是佩菊意愿的最好表达,也希望她的烛光能照亮她所爱的教育事业。”

  李佩菊把爱永远留在了学校,她给自己留下了什么?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记者发现了一沓厚厚的证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江苏省高校微课大赛三等奖、常州市哲社优秀成果奖……时光流转里,荣誉见证了她为教育事业的辛劳与付出。

  耳畔,她最爱朗读的诗歌再度响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编辑:夏花)


用生命树起师者风范——追记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李佩菊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