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演录:国家安治无忧的秘诀 竟然是这两个字

  来源:凤凰网国学姜广辉、邱梦艳2019-06-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警惕警惕勿放逸,上天明察从不失,天命实在不易持!勿以天高而远离,福善祸淫皆天意,天每监视在此地。
周颂

【原文】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译文】

警惕警惕勿放逸,上天明察从不失,天命实在不易持!勿以天高而远离,福善祸淫皆天意,天每监视在此地。

我尚年幼初登基,不懂敬畏的至理。日积月累常学习,学成方有光明期。众臣辅我担重任,美德向我多开示。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敬”,警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敬之敬之,犹云警之警之、戒之戒之。”

2.“命”,天命。

3.“陟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盖庆赏刑威,君之陟降厥家也;福善祸淫,天之陟降厥士也。”

4.“日”,天天。

5.“兹”,此。

6.“予小子”,成王自称。

7.“不聪敬止”,成王谦词,谓己不聪,难达于“敬之”的深意。

8.“就”,赴,行。

9.“将”,进。

10.“缉熙”,积渐而明。

11.“佛”,音必,弼的假借,辅助。

12.“时”,是,这。

13.“仔肩”,重任。

周成王像

在《诗经》解释的传统上,大家都把《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等视为一组,认为它们是成王嗣位之时所作。近来有学者认为,它们不像成王时期的作品,而更像穆王嗣位时的作品,认为周昭王野死,必将震动周王朝,因而更符合这四首诗的情感背景。

我们认为,相对而言,传统的说法更符合此组诗所表现的情况。成王即位不久,就出现了三监叛乱的情况,内忧外患,而三监本来是成王的三位亲叔父,对于特别讲究血缘亲情的周人来讲,是否诛罚他们存在着很大争议。所以,《小毖》才有“予其惩,而毖后患”的说法,告知先祖和下臣,诛罚三位亲叔父的政治目的,其中含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感。《敬之》更符合成王时期的历史背景。从史料中看,穆王时期并不存在这样的明显的内患。所以,我们还是信从传统的说法,认为它们作于成王时期,在其嗣位之时。

下面看一下《敬之》的诗旨。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群臣进戒嗣王也。”认为这首诗的前六句是群臣进谏成王之辞,后六句是成王答对群臣之辞。

此诗前六句与《尚书》中周公和召公的多篇诰文思想相近。主要是告诫成王以及周贵族子孙要敬之又敬,要懂得天命得之不易。天能赐给你“大命”,也能夺走“大命”,关键在于你能否修德。“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不要以为老天离人很远,实际上老天在监察着人间,人所做的一切上天无不知晓,明察秋毫,并会给予相应的福祸奖惩。

此诗后六句是成王的作答:“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小子我尚年幼,没有阅历,不能深懂“敬之”的至理,但我要坚持每天学习,日久天长,终会慢慢接近光明之道。“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众臣啊,元老啊,希望你们能辅佐我担起重任,经常把美德和治国大道向我开示。

诗经讲演录:国家安治无忧的秘诀 竟然是这两个字

周人认为“天道无亲,惟德是从”,而有德的标准便是惠爱人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上天便会让别的人来治理百姓,所以周人非常重视“敬”。只有能敬,才能“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因为人之情性,在安乐之时,很容易产生骄奢怠惰之心,这样便可能看不清事实而导致错误。如果一直都保持敬畏之心,无所不慎,那国家就能安治无忧。

此诗虽作于周代,但历代的君臣都对它有很深的感触。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它判断国君的吉凶祸福了。在鲁成公四年夏天,鲁君到晋国参见晋景公。当时晋国和楚国实力相当,但鲁国还是依附于晋国。晋侯接见了鲁侯,但态度轻慢。鲁国的季文子听说后感叹道:“晋侯难免于祸患。诗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晋国盟主地位的巩固需要依靠各盟国,晋侯怎么可以不敬重诸侯呢?”鲁国虽然不是强国,毕竟国君还是要面子的,鲁侯回国就想背叛晋国,经过季文子的劝解才作罢。但晋景公此举实令鲁国心寒,而且据《左传》记载,晋景公也确实没得善终,居然在如厕的时候掉了下去,死得很不体面。

古代儒家经典讲到“敬”的地方不少。除了《诗经·周颂·敬之》之外,像《论语》就有“修己以敬”“居处恭,执事敬”“敬事而信”等说法。像其他儒家经典如《周易》《礼记》等书中也多次提到“敬”字。但在那时,“敬”只是儒家许多德目之一,似乎并未引起儒者特别的重视。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倡导“主敬”功夫,他说:“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坛经》)到了北宋,二程特别重视“主敬”功夫,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二程遗书》)陈淳《北溪字义》指出:“敬一字,从前经书说处尽多,只把做闲慢说过,到二程方拈出来,就学者做工夫处说,见得这道理尤紧切,所关最大。”但是佛家学者却说二程的“主敬”说是袭用惠能的,是“偷佛说为己用”。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典时期,已经倡导“敬之”的功夫了,并将此功夫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惠能的主张也无非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正是在程朱理学的思想背景下,南宋以后的学者特别强调“主敬”“持敬”功夫的重要性。南宋时期,虞俦给宋宁宗上了一封很长的奏议,劝诫宁宗真正秉持诚敬之心学习、治事。他在奏议中对《敬之》一诗作了细致的讲解,并告诉宁宗这就是“二帝三王所以传授心法之准的”。如果圣上能做到,也不会比成王差。(《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宋宁宗是否看了这封奏议,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奏议中至少能知道,在虞俦这样的人的心中,《敬之》这首诗承载的是王者之道。

直至清代,皇帝的侍讲官还特别看重《敬之》这首诗,认为它是“克臻守成之盛”的原因,应该“为后世致治者法”。“夫敬者天德,王道之本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君抚驭万方,其位至高,其任至重”,下面“自公孤卿尹以下,逮于百官众职,无不禀承意旨”,根据皇帝的意见办事,任何一个念头都可能影响很大。臣民的奖赏诛罚,全操控在君王手中。所以,做皇帝的能不率身以“敬”吗?如何敬呢?“故敬天之道,不外君身而得之。一言之微,一行之细,无愧于心,则无愧于天矣。”“敬”不是做给人看,而是要发自内心,发出的言行让自己无愧于心。如果君王能敬畏天命,那臣下就能敬畏君王,君臣就能同心同德,这样,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了。(《御览经史讲义》卷十九)

《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姜广辉、邱梦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编辑:红研)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