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 民族文创大赛在杭州开幕

  来源:中国网2019-09-3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9月19日,首届“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民族文化创作大赛开幕式在杭州新新饭店静观堂拉开帷幕。出席本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来自香港的童

9月19日,首届“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民族文化创作大赛开幕式在杭州新新饭店静观堂拉开帷幕。出席本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来自香港的童之路梦想教育基金會委員主席吴子灝、基金会高级执行总监朱莉莉及石伟安、梁志杰、叶君伟、劳家宝、石伟忠、郭伟豪、徐友伟等各界代表。参加本次开幕式的主要领导有杭州市委统战部部委巡视员胡德斌、杭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王进、杭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孔德胜、中国网浙江新闻总编辑张渊、西泠印社社委会副主任秦陶、杭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处处长杜鹃、杭州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罗巍、中国民族书画院杭州分院副院长吴颖强、中国民族书画院杭州分院副院徐和森等。

微信图片_20190921115832.jpg

杭州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孔德胜致欢迎辞

WechatIMG24.jpg

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发言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12.jpg

香港童之路梦想教育基金會委員主席吴子灝发言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18.jpg

杭州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罗巍发言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05.jpg

中国网浙江新闻总编辑张渊发言

  在开幕式上,首先由孔德胜向来宾致欢迎辞。中国民族书画院院长胡立新、香港童之路梦想教育基金会主席吴子灏、杭州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罗巍分别就此次活动发表了讲话,对此次活动表达了热情洋溢的鼓励和肯定。胡院长介绍了中国民族书画院的机构性质,表达了举办这次文创大赛的充足信心。吴子灏主席则谈到童之路梦想教育基金會的发展历史和传承“爱与共融”的信念、以促进两地文化交融为己任的美好愿望。香港学生代表石伟安和杭州学生代表孙奕芙小同学也分别上台发言,表达了对这次比赛的期望和对杭港文化交流的期许。胡立新院长和吴子灝主席分别宣读了本届“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民族文创大赛的组委会成员和评委会成员。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23.jpg

香港青年代表石伟安发言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39.jpg

杭州学生代表孙奕芙发言

  朱莉莉女士向大会介绍了本次文创大赛的具体情况。据了解,此次大赛主要面向4到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参赛作品类型包括书法类、绘画类、手工类和其他类型,大赛报名海选作品时间为2019年10月8日到2019年11月30日。大赛共设置“交流大使奖”10名,“交流大使入围奖”20名,“交流大使提名奖”170名。获奖者均有机会参与香港7天作品巡展及相关的游学项目,游学包括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大学、海事博物馆、香港科学馆、太空馆,观看球幕电影、参加迪斯尼探索课程等,从而充分加强两岸青少年的思想文化交流,为“杭港情”再添重要一笔。

  会议期间,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专程到现场看望了香港代表和与会嘉宾。他肯定了杭州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外向经济、加强国际交流、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诸多成绩,杭州和香港近年来互为旅游客源地、目的地,两地旅游业密切往来,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他希望首届“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文创大赛在挖掘未来艺术创作人才、促进两地文化创意事业方面蓬勃发展,共同见证对两地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微信图片_20190920173054.jpg

童之路梦想教育基金会高级执行总监朱莉莉介绍大赛具体情况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28.jpg 

杭州市委统战部部委巡视员胡德斌宣布大赛开幕

微信图片_20190920171434.jpg

全体嘉宾合影

  本次文创大赛由中国民族书画院联合香港童之路梦想基金会、杭州市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中国网《书画艺术》栏目、杭州电视台等单位于2019年在杭州及香港两地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杭州和香港中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现人文杭州、人文浙江的风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期广大青少年通过文化交流来关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描绘自己心中新时代的“中国梦”。(摄影:周建仕)

责任编辑  蔚楠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