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转型思考

  来源:中国摄影报2019-11-0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转型思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传受者”的地位发生明显改变。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过程所产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又深刻影响着新闻摄影的发展方向和摄影作品的流行趋势。媒体形式日益灵活,新闻摄影也逐渐向动态化发展,新闻摄影记者不再是传统“拍照的”,报道摄影行业面临着更多亟须改进的问题。很多人的感觉是,在摄影技术越来越简单,相机使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似乎不需要那么多摄影记者了。可以说,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变迁使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不断挤压,工作变得更具挑战性。


●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
2018年8月22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发布研究报告称,在Facebook的美国用户里,12到17岁的人群流失达3.4%,该数据在2016年为1.2%。据eMarketer分析显示,流失的用户大都转向了Facebook旗下以分享图片为主要业务的Instagram。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的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从而很难拥有整块的时间留给阅读大段的文本,尤其是阅读新闻报道,往往选择浏览标题及配图来了解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用何种方式快速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成了当务之急,显而易见,图片比文字更直观。当代,图片等类似媒体(包括短视频)在较大程度上替代了文字,它们能让人们用最直观而又简洁的方式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此外,在自我表达上,相比抽象的文字,图片也能让富有个性的年轻人用最快捷、最简易的方式传达更多的信息,随时随地表现自己,这也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所在。
新媒体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在其交互性。早在2004年,日本电通公司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受众生活形态的变化,就提出了新的受众行为分析模型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互动性主要体现为用户与新闻媒体的互动、与新闻报道的互动以及用户个体之间的互动三类情形。
在这种多维度、多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开始了扩散与分化,相对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更渴望从双向互动中感受到传播的主动权以及更大的参与感、成就感,不仅需要发言和参与,还将所知的相关信息进行追踪、转发。新媒体打破了受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壁垒。

新媒体时代受众媒体审美心理与媒体自身的精神内核及其向受众传递出的各种“意义”与“符号”密切相关,它们不仅对受众的审美取向产生间接影响,而且对受众关于“美”的理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定义。


● 摄影记者的现状
新媒体本身具有传播介质和载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受众和范围广泛三个特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3%。
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扩张,大众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受众不仅仅关注图片传达的内容和图片的拍摄质量,也更多地关注图片的时效性以及直观性,希望能够更加直接地观察新闻现场,甚至能够实时参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并能感受事件发展趋势,进行深度追踪。其中新闻图片仅对事实进行记录与传播,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传达自身看法,发表自我的观感。受众在新闻链里不再仅仅是接受被动式引导,而是在独立获得讯息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主题内容做出自我判断并传播。这些新形式改变了传统新闻摄影的操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新闻摄影领域在确保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产出和传播新闻图片的基本要求。传统媒体的被动式传播方式如今已经很难被大众接受。随着数码相机、平板电脑、手机等摄影相关的数字技术发展,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摄影进入了全民时代。传统新闻记者对于新闻影像的特权被彻底打破,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民众的区别逐步减小,因此记者的专业身份也被进一步弱化,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被完全忽视。
专业的新闻摄影需要依赖大量先进摄影装备以及发稿设备支持,没有先进的摄影装备和出众的摄影技巧很难得到优秀的新闻图片。在新媒体环境下,新技术与设备逐渐被引入新闻摄影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诸如无人机航拍、高清超远镜头等。设备型号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齐全,各大设备厂商进一步加快研发力度,上新速度加快,更新迭代周期缩短,从而促使各大媒体都在加大对相关设备的升级换代,为摄影记者更好地记录现场和表达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便携式设备在拍摄技术上的大跨度提升也使普通民众追赶的步伐得以同步,不久前上市的华为P30pro的50倍变焦就是一个例子。

摄影记者如今已经不能“一部相机走天下”,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也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断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工具,保持对新领域的好奇与探索,关注行业最新潮流,持续不断地突破自身局限,也是新媒体时代提升素质与技能的最佳途径之一。


● 摄影记者的转型策略
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与普通大众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所拍摄出来的照片有更高的新闻传播性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差别不仅是传统媒体时代的要求,同样也是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传统新闻记者重点关注作品的思想性和观念表达功能,使作品相对于大众摄影具备更深刻的审美特性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将影像建立在自觉的观念思考和理论话语结构之中,承载对时代深层的剖析与发掘,留下对当下社会人性观察的永久记忆。
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途径和媒介的拓展,也催生了一定的传播泡沫,内容为王的传播导向使得很多媒体传播的内容名不副实,甚至出现“标题党”“博眼球”等不良现象。由于网络传播“多”与“广”的特点,加之摄影技术简化,成本下降,使得新闻图片需求量激增,随之导致的新闻图片质量下降与重复使用的问题日趋显著。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受众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介帮助他们获得信息,感受意义,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帮助他们放松和应对困境。当受众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塑造了受众的期望。
如今多元化的媒介为新闻摄影搭建起了一条快速通道,新闻传播尽量做到与事件发生同步,让新闻图片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受众面前,这就要求摄影记者顺应新的媒体形态,需要不断增强图片的时效性,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作品的完成度和完整性,跟上新媒体传播的节拍,保证质量,追求效率,不断优化自身业务能力。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19年·第45期·2版)

(编辑:大庆)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