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催生长垣人的尚厨风

  来源:杏坛阅微录魏鸿章 宋广民2019-11-2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这句俚语俗话不知传诵了多少年。时至今日,每每说起长垣烹饪文化,人们往往还是把它当成最顺口的一句话。

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这句俚语俗话不知传诵了多少年。时至今日,每每说起长垣烹饪文化,人们往往还是把它当成最顺口的一句话。

那么这句话从何而来呢?

第一,杜康的引导。杜康即少康,是大禹的七世孙,夏朝的第五代君王。他曾为有仍氏牧正,干过放牧的活儿。放牧时他把随身携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往往忘记了吃。后来他发现挂在树上的饭食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甘美异常,引起他的兴趣。经过继续观测研究,杜康从中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之后又经过多次试验和不断改进,终于造出一种清冽甘美的液体——酒,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杜康还担任过有虞氏的庖正(相当于今日的厨师长),专门负责部落首领的膳食。陶文台教授著《中国烹饪史略曳》中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后来他当了夏朝的国王,因此历史上又有“国王厨师”之说。他的晚年就生活在长垣,去世后又葬在长垣。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帚”字条中,就有“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的明确记载。

在长垣,他曾指导帮助建有造酒作坊,今日的樊相镇酒寨村,传说即是当年杜康造酒作坊所在地。为他造酒的打工人吃了他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特别好吃,很多人都向他求教做饭烧菜技术。从此,杜康的酿酒术和烹饪术便在长垣扎了根。

第二,孔子饮食观的启发。孔子与春秋先贤蘧伯玉(长垣县孟岗乡伯玉村人)为忘年交。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在卫国,其中在蘧伯玉家里就居住9年.第一次去陈未成,在匡城被困,被蘧伯玉请到家里,生活了4年。第二次是周游宋、陈、郑、楚等国后,又于公元前488年返回卫国,年事已高的蘧伯玉也告老还乡,孔子在长垣的蘧府一住又是5年。他和蘧伯玉畅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两不厌”“十不食”饮食观,在第一时间启发教育了长垣人,从此,长垣饮食烹饪在孔子饮食观的启发诱导下,逐步形成了既讲究刀口,又注重调味;既强调时令与火候,又注意选料与搭配主副的传统,从而有力推动了长垣烹饪水平的进一步升华。

第三,伊尹的影响。伊尹是公认的中国烹饪鼻祖,伊尹的烹饪理论是中国烹饪文化史上最早最完整的烹饪学说经典,中国烹饪无不是在他的“火候论”与“五味调和说”理论指导下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可是在长垣,他的影响和作用就有点不一样了。公元前1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商汤灭夏桀的战斗打响了,商王成汤和商相伊尹统帅6 万大军在鸣条(今长垣县西南部)与夏军相遇,展开激战。夏军溃不成军,夏桀带着爱妃妹喜和亲信仓皇南逃,汤军乘胜追击,终于在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活捉夏桀,夏朝灭亡了。

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的战场就在长垣县境的西南部。鸣条大战结束后,汤王在鸣条设置了地方官吏,伊尹还把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几个宫廷厨师留在了鸣条。于是,伊尹的烹饪之花便香飘长垣,伊尹的烹饪之术也在长垣开了花,结了果。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不论贫富尊卑,也不管是为了享受还是果腹活命,饮食的香甜适口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以上三方面因素,都直接启发、诱导和催生了长垣人学厨习厨的诚心和热情。天长日久,相互影响,相互提携,便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的习厨模式,相应地奠定了长垣烹饪产业的根基,成就了长垣千百年来的尚厨之风。

(作者:魏鸿章 宋广民)



何以催生长垣人的尚厨风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