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罕见病 中国在行动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熊 建2020-11-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建立全国诊疗协作网络 开通药物上市绿色通道,应对罕见病 中国在行动
建立全国诊疗协作网络 开通药物上市绿色通道

  应对罕见病 中国在行动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要求各地重视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工作,并做好组织管理、信息登记和日常管理。王 鹏作(新华社发)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和患病率极低的疾病,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在中国仍有较大群体,估计发病人数超过2000万。罕见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在罕见病的诊疗、药品准入及医疗保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无不揭示着中国在推进罕见病防治事业和推行全民健康国家战略目标上的决心。

  “在罕见病的诊疗方面,中国做的工作真的非常惊人,贡献也是很惊人的。”国际罕见病联盟主席杜汉在日前举办的“2020年中国罕见病大会”上如此表述。

  此次大会由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指导,中国罕见病联盟主办。与会人士就中国这些年应对罕见病的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罕见病联盟理事长赵玉沛院士表示,近年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罕见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项推动罕见病防治工作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中国罕见病相关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约2000万人被罕见病困扰

  据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介绍,罕见病是指“在一般人群中很少或很少发生”的疾病,通常是慢性的、退行性的、危及生命的,往往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感觉、精神或智力能力。

  在已经制定罕见疾病政策的国家中,美国将“罕见”定义为受影响人口少于20万人。欧盟设定的门槛是每1万名公民中有5人。日本和韩国规定,罕见疾病患病率为0.4‰。

  世界上有超过7000种罕见疾病,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每年大约有250种新疾病加入名单中。据估算,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群有2.63亿—4.46亿人,中国约有2000万人。

  张抒扬表示,罕见病是一个日益显现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使得受其影响的个人与家庭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融入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遇到重重阻碍,甚至陷入生活的绝境。疾病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严重剥夺了人们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应对罕见病,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能看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病人还要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商慧芳说,“很多罕见病没有纳入到医学院校的课程,需要在工作中去积累经验。但如果毕业后进入的并不是非常大的医院,几年都没有见过这种病,如何从中学到诊疗经验?”

  据张抒扬介绍,目前几乎没有罕见病可以被治愈,只有5%—10%的已知罕见疾病有药物可治疗。

 病罕见,爱常在

  病罕见,爱常在。各界对罕见病人的关爱,首先体现国家的重视上,其次体现在各种组织机构的建立上。

  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其他部门发布了《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括121种罕见病。并提出,目录今后会继续调整和扩充。之后,一系列与罕见病医疗保障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

  2018年10月,中国罕见病联盟成立。联盟由超过50家医疗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共同组成,自成立以来,在聚集研究人才、融合学科优势、强化协同创新、连接各界推动中国罕见病事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多学科诊疗,开展罕见病诊疗培训,开展罕见病注册登记和推动罕见病直报;开展理论及政策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罕见病药物和医疗保障方案。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文宣告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首批医院包括全国各省份的324家医院。

  中国还建立了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以期形成统一的罕见病注册统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从而联合全国罕见病研究的优势单位,形成协作网络。

  “中国建立了全国罕见病网络,我觉得这是非常出色的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罕见病全球协作网顾问马特说,“这些医院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全球罕见病网络的枢纽,形成医院和患者组织的联系纽带,能够相互合作,去支持罕见病患者。这些枢纽应该最终成为国际范围内的罕见病研究、教育、技术发展的灯塔。”

  在中国罕见病联盟和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推动下,一系列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医学指南相继出版,包括2018年的《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和《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36种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罕见病之所以难以诊断,因为很多情况下涉及多学科。“有时候这个病人并不只是一个系统受累,如果医生的知识面很局限,那就会造成延误诊断,所以多学科合作在罕见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医院都建立了多学科的合作门诊、转诊团队,共同为罕见病人服务,这也是提高诊疗能力的一个方面。”商慧芳说。

  药物方面,据张抒扬介绍,罕见病药物的上市有了明确的绿色通道。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新药、儿童用药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审评审批;对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在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显示疗效,并且能够预测临床价值的条件下可以附条件审批,以提高临床急需药品的可及性。

  “这缩短了临床试验的研制时间,使那些急需治疗的患者能第一时间用上新药。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政策。”张抒扬说,自2018年以来,已经有38种急需的罕见病用药,因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快速简化审批的条件而被批准上市。整体来看,有61种可以治疗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内疾病的药物已经在国内上市,其中,有36种药品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陈时飞指出,国家药监局建立了罕见病药品的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为符合要求的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罕见病药品建立了快速通道,60天内完成审批。在满足临床急需方面,已经遴选发布了两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评审的名单,其中罕见病治疗药品超过总量的50%。

  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指出,工信部印发的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重大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中,均将罕见病药物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并将罕见病药物产业化项目纳入产业转型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范围,将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品纳入工程化攻关重点任务。

(编辑:映雪)


应对罕见病 中国在行动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