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人家的难忘记忆

2021-02-2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又快过年了 ,每到这时,我便想起当年光荣人家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叔叔1950年参军,自此以后,我家便成为了军属,我家的街门口便挂上了“光荣人家”的大红牌子。上世纪五


光荣人家的难忘记忆

又快过年了 ,每到这时,我便想起当年光荣人家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叔叔1950年参军,自此以后,我家便成为了军属,我家的街门口便挂上了“光荣人家”的大红牌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春节来临,家乡政府有关部门便组织若干丰富多彩的拥军优属活动。虽然那时我年龄还小,可当时活动的场景,仍然鲜活地印记在心里。现在每每想起,依然是那样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为家里挂光荣牌,是家人最为光荣、自豪的时刻。自从成为“光荣人家”以后,街道居委会年年都到我家挂光荣牌。光荣牌是木制的,约十几公分宽,十七八公分长,大红的颜色,上面书写着“光荣人家”四个金色大字。这光荣牌就挂在我家街门口右侧的门框上。家里人进出家门,每逢看到这光荣牌,内心的光荣感便油然而生。同时,也更思念远在部队的叔叔。叔叔十六岁参军,南征北战,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为家人带来了荣光。

光荣牌在街门口悬挂一年了,历经风吹雪打,日晒雨淋,颜色有些陈旧了。每年临近春节,政府、街道居委会便组织人员来到俺家,将旧的光荣牌取下,将新的光荣牌重新挂到门框上。换挂光荣牌事情看起来简单,可对于远在部队的叔叔,还有我们这些军属来说,却是莫大的安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我家门口也挂上了一块金属质地、制作精致的《光荣之家》牌子,但依然难忘当年街家门口那块木质的《光荣之家》的牌子。

到军属、烈属家里挑水、打扫卫生,是当时开展最为普及的拥军优属活动。解放初期,城市千疮百孔,基础设施差,住户家里还没用上自来水,家庭吃水、用水,要到附近的水井去挑水。

帮助烈属、军属挑水、打扫卫生,有些是学校统一组织的,有些是个人自愿自发的。

除夕上午,家里来了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的拿着笤帚,扛着扫帚,有的端着脸盆,拿着抹布。到家里以后,他们分工合作,井然有序,有的到附近水井去挑水,有的打扫院子,有的整理屋内卫生。前去挑水的小学生,身子还没有立着的水井高。身体单薄,力气也小。每次压水,需要跳起来,借用身体的重量,再加上双臂的力气,将水井把手使劲压下去,澄清冰凉的井水,咕嘟嘟哗啦啦地从铁制水嘴里冒出来,流进下面的水桶里。人多力量大,一个上午的时间,家里的水缸灌得满满的,窗户玻璃擦得净光明亮,屋内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扫得连根草棒也看不见。

母亲与小学生一起忙活着。她看着这些聪明、能干的小学生,既高兴又心疼,不停地夸奖、感谢他们。可小学生们却齐声回答:“你们的亲人保家卫国,我们做这点事情是应该的。”

拥军优属茶话会,是我最喜欢参加的活动。

春节临近。一天下午,我跟着娘去参加街道居委会组织的拥军优属茶话会。

居委会就在巷子南头路东的平房大院里。简陋的北屋里,充满着节日的欢庆气氛。一大溜长条桌铺着红布,上面摆放着糖块、花生、红枣,还有橘子、苹果等好吃的。街居主任与受邀的军属代表欢聚一堂,互致节日问候。开会,讲话,那是大人们的事,跟着去的孩子,最开心、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吃到好东西。

要知道,解放初期的那些年,国家百废待兴,家庭普遍贫穷,平时很少能吃到这么多好东西。大人们喝茶座谈,轻言慢语,吃相斯文。小孩子们可顾不得那么多,他们在大人间跑来转去,净挑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吃。屋子里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屋子外面围着一群好奇的小孩子,他们扒着门缝往里瞅。啊!桌子上摆放着那么多好吃的,真馋人!忽然,我看到了熟悉的小玩伴,趁大人不注意,随手抓上几块糖,佯装若无其事地推门出去,将糖块悄悄塞进他的手心里。其他的孩子见状,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到“光荣人家”家里挂灯笼,使每年的拥军优属活动达到高潮,这也是全家人最感光荣、最为激动的时刻。

除夕傍晚,夜幕降临,幽长的巷子里传来阵阵喜庆的锣鼓声响。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响,由远而近,越发响亮。我们知道,街居组织人员到俺家挂灯笼的时刻到了。全家人兴高采烈地来到街门口。锣鼓队员身穿节日盛装,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他们在俺家的街门前起劲地敲打着。街坊邻居闻声而至。街居工作人员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俺家的街门口。这形似宫灯的大红灯笼,由竹篾扎制,外糊红纸。灯笼里面点燃着红色的蜡烛。这明亮的烛光,透过红纸,映照出“光荣人家”四个金色大字,看上去是那样的红火喜庆。在这欢欣喜庆的时刻,有人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高声唱起了当时流行歌曲“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蒋匪军

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

望着这火红热烈的场面,听着这激昂高亢的歌声,我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同时,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埋下了长大也要当兵的种子。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我盼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愿望日趋强烈。

1970年10月,那时的我尽管已经中专毕业,在省城有着舒适的工作。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我毅然参军,投身到火热的军营。

转瞬间七十年过去了。祖国解放之时,俺家便是光荣人家。七十年后的今天,俺家仍然是光荣人家。

叔叔、婶婶曾同是军人;叔叔的儿子也曾是空军飞行员;如今,叔叔的孙儿,一个是空军上尉,一个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飞行学员。学院毕业,他也将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光荣人家的难忘记忆

三代军属,同沐荣光。

以身许国,守土有责。

愿忠良之情代代相传,愿光荣之家花更璀璨。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各级政府的光荣传统,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光荣人家的难忘记忆

作者:于春生,毕业于山东大学。退休前任山东省口岸办主任。现为中国现代文化网作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西部散文南国文学社编委。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被评为“全国实力派优秀作家”,“2020最美作家”荣誉称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军。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文学征文奖项。其中,《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特等奖”;《醉美塞班岛》荣获“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塞班岛观海》荣获“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中秋念月儿》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华散文网最美美文奖”;《师爱如母》荣获“全国万商联杯让爱飞翔公益征文大赛二等奖”;《美哉——七仙岭》荣获“桂林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二届文学艺术大赛最美文奖”等。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