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党说 制服是我永远的荣耀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许明泉2021-06-2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许明泉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心中燃烧着一种激情,那就是我与制服结下的不解之缘。制服陪伴我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从军人到警察的职业生涯,回望挥之不

□许明泉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心中燃烧着一种激情,那就是我与制服结下的不解之缘。制服陪伴我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从军人到警察的职业生涯,回望挥之不去的往事,如海潮般涌上心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跨入到退休的行列。我从小就十分羡慕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解放军战士和人民警察,穿上军服和警服是我儿时的梦想和追求。退休后,每当我回想起当兵年代和从警往事,经历的一次次军服和警服的演变历程,便感觉恍如昨日,深深眷恋。

19岁那年,如愿以偿应征入伍,1976年2月28日,我彻夜难眠,告别了可爱的家乡,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啊,长江上有这么大的轮船啊”,我从南通港登上了开往南京的“东方红4号”轮船,第二天天刚亮到达了南京港,便从南京火车站转乘“大铁罐”军列,汽笛长鸣,一路北上,途中到一站停一站,经过40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山东烟台,再换乘“解放牌”大卡车,进入了胶东大地,一眼望去,山坡下有一座座军营,就是我新兵连的所在地。

经过40多天的新兵连训练,我光荣地戴上了“三点红”领章帽徽,穿上了一身草绿色军装,开始了我站岗、训练的部队生活。成为陆军第七十七师炮兵团的一名战士。我一开始穿的是71式的草绿色军服,由战士当了班长,再由班长提升为排长。排长是部队最小的干部,军服由两个口袋的战士服装换成了四个口袋的干部服装。到了1983年部队统一换装。我又穿着了82式军装。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军人这个名字就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我喜爱绿军装,喜欢把军装洗得干干净净,放置得整整齐齐。

1985年6月,邓小平宣布中国裁军100万。1987年我由济南军区某部转业到当时的南通港公安局,由82式军服换上了85式警服,当时的警服,民警是穿“的确凉”面料的警服,科以上干部是穿“马裤尼”的警服,档次高多了。我当时是南通港公安局客运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客运派出所是刚由当时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南通港客运派出所转制过来的。当时的南通港是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之一,每天都有开往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班轮。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一万人以上,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我穿着一身警服,在南通港码头维护客运秩序,接送客轮,客轮到港时都要与船方的乘警交接,每天除了案件侦破,维护客运秩序外,还要处理治安纠纷、打击高价船票。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维护港口客运秩序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由于当时的公安体制比较特殊,南通港公安局隶属交通部公安局,行政上属南通港务局领导,公安业务又属于地方公安序列。管辖权限仅限于南通港区内。

2004年,长航公安体制改革,长江航运公安局由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领导,其党政关系由交通部委托长江航务管理局管理。公安业务工作实行长航公安和所在地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以长航公安领导为主。我们的警服胸章上印有交通公安样字,我从警后,先后着过85式警服、92式警服、99式警服和现在的“橄榄蓝”警服。现行警服是我穿着时间最长的警服之一,它见证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长航公安的快速发展和平安长江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长航公安机关聚焦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紧扣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抓好维护长江安全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调整长航公安机关管理体制,长航公安正式划转至公安部垂直管理,开启了新时代长航公安发展的新篇章。我从军人到警察,制服换了一式又一式,军人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军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警察之所以被人尊重,是警察所担负的神圣职责。忠诚本色和为民情怀成为我不变的坚守。我从军人到警察曾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2000年荣获交通公安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忆光荣传统、讲精彩人生,感党育之恩。我从军人到警察40多个年头,怀着对党和祖国的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奉献和坚守。军人的担当,是不竭为祖国牺牲,警察的担当,是殚精竭虑力保民安,我始终用行动诠释革命军人和人民警察的使命与担当。    

回望峥嵘岁月,汲取前进力量。我深深感到是党指引我走上了奋斗路,我会永远珍爱曾经拥有的军装和警服,发扬红色传统,遵守使命担当,高扬信仰旗帜,永葆革命激情。夕阳心向党,坚定决心一辈子跟党走。

我想对党说 制服是我永远的荣耀

编者按:

 许明泉,长江航运公安局南通分局,中共党员。爱好文学,文字愉心,人民公安报通讯员,作品发行于多家刊与媒体。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