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艺术课程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主要调整包括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今天,美育正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艺术课程新课标的发布备受关注。在此前召开的“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解读与回应学术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美术学科组组长尹少淳就指出,不是被单称为音乐课程标准或美术课程标准,而是被称为艺术课程标准,这意味着一次大变。
艺术课程新课标有哪些变化,艺术课程是否进入百分制考试序列?中小学教师又将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来听听专家们的观点。
2021年9月7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石盘寨小学,音乐教师王锐茜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兰自涛摄/光明图片
2022年3月20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唱儿歌、做游戏。王辉富摄/光明图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艺术课程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
较以往的课程标准而言,艺术课程新课标有哪些显著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杰指出,此次艺术课程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艺术课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基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制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王杰认为,核心素养的考察重点是指向过程,关注孩子在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核心素养的考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掌握程度,表现在艺术语言积累,日常信息收集,艺术技能和艺术文化的理解,以及日常艺术符号整理,最终是知识整合。第二层次是实践探索能力,包括艺术实践创造能力,日常艺术符号处理能力,生活提炼和加工、信息转化能力,艺术表达能力。第三层次是思维方法,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性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带领团队正在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尝试。“上海红色记忆版画之旅”探究课程专门为中学生打造,课程根据《建筑可阅读》这本书中的路线,设计出红色之旅,学生们依次打卡上海经典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两年时间里,课程多次改造再设计,橡皮章、地图、版画等都是学生们在课程中的实际成果。“‘上海红色记忆版画之旅’单元美术课程,引导中学生在获得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热爱祖国、树立文化自信、获得了政治认同、激发了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钱初熹说,“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果从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到运作的课程,一关关都能做得很好,那么学生到了‘经验的课程’,也能吸收得很好。”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陶旭泉归纳了艺术课程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五大特征:“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是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首要特征;以美术为主,融合姊妹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是第二大特征;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以任务来驱动内容学习,是第三大特征;以大概念引领学习,促进概念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一以贯之,是第四大特征;明确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和评价过程有标可依,促进教学评一致,是第五大特征。”
核心素养如何评价
要实现教学和评价过程有标可依,核心素养怎样做到可评可测?在采访中,专家们表示,艺术课程新课标旨在把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测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如何评测?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敬东认为,“艺术课程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业评价的逻辑关系。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从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能力素养的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从以知识、技能为本的教育,走向以能力和素养为本的教育。”
朱敬东将核心素养的评价环节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评价。例如,在六年级以“窗”为单元的学习中,课堂评价包括评价量表和学生的主题学习单,评价量表指向的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一一对应。通过评价量表和主题多样的学习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推进落实学生素养。
“作业评价是艺术教师进行评价的关键要素,也是所有艺术教师最擅长的一点。在过往的评价中,老师打分常常依靠感觉,现在则需要在目标确定以后,制定出评价方案。评价方案针对的是目标的实施和达成,以及在此过程中,随着目标达成而进行的教学行为转变。”朱敬东说。
期末评价则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核这三个要素展开,进行综合性评价。朱敬东介绍,在评价过程中,更强调的是实践性评价意义。可以采取主题式、情景模拟式等活化的评价形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得出评价结果。期末评价不是对某一次考试的评价,而是从学期开始直到期末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
教师应在哪些方面提高
随着艺术课程新课标的发布,中小学教师也迎来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课标是教师前进的方向,是教学的指南针,面对课程标准的变化,中小学一线教师需要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新课标要求?
就美术学科而言,陶旭泉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美术老师具备美术素养、人文素养和教学素养;基于多学科融合,要求美术老师具有跨学科的素养和现代课程理念;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美术创造能力;基于大概念引领的学习,要求老师具备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基于教学评价,需要美术老师具有美术知识技能、美术创造力,以及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
能力是素质的组成部分,要具备以上各项素养,在陶旭泉看来,还要求老师在教学当中掌握几项关键能力,即课程领导能力、教学创造能力和美术综合能力。“课程领导能力是全面、综合把握教学的能力,而教学创造能力和美术综合能力,是形成课程领导能力的基础。这三项关键能力中,还有一个核心,是美术技能。只有掌握美术技能,才能生发对美术理论和文化全面深入持续的理解。”陶旭泉说。
陶旭泉认为,美术教师要发展教学创造力,须注意以下几点:基于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乐于研究问题;基于教育情怀,培养创造动因,筑牢职业思想,深化教育情怀;基于思维品质,培养创造能力,加强创作实践,训练发散思维;基于艺术理解,培养创造基础,坚持一专多能,开展深度学习;基于研究探索,培养创造行为,探索教学创新,夯实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一线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陶旭泉表示,要理解课程,形成主见;能开发课程,积累经验;注重课程实践,学会反思;积极了解专业课程与教学前沿,善于吸收课程与教学论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方法。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4日 14版)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