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绘就新时代电视艺术的精神气象

  来源:中国艺术报李跃森2022-10-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全方位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2012年至2022年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介融合加速产业结构性改革,以质换量趋势推动艺术生产转型

 1、全方位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2012年至2022年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介融合加速产业结构性改革,以质换量趋势推动艺术生产转型升级,主题性作品引导创作方向的大背景下,电视艺术在主题开掘、题材拓展、艺术创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捕捉时代脉动、展现时代风采、引领时代风尚的优秀作品。十年间,电视艺术创作描绘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对社会大变革、大转折趋势的把握之中,寄寓了深切的哲理思考与现实关怀。艺术家更加注重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发挥电视艺术作品抚慰社会心理的作用,努力筑牢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十年间,电视艺术创作整体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积极从时代的深刻变革中提炼主题,生动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提供了开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纵观十年来的电视艺术创作,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主题主线的精品力作相继闪耀荧屏,以鲜明的时代性成为创作的突出特征。

 电视剧《山海情》饱含深情地叙述西海固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剧中所体现的虽只是脱贫攻坚成果中的缩影,但用普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它不单是一个脱贫、搬迁故事,实际上是换了一个角度来写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大江大河》以小见大、由点带面,塑造了改革开放先行者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突围的群像,在故事主线与宏大历史背景的相互映衬中,汇聚起中国精神的滔滔洪流。《功勋》描绘了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经历,浓墨重彩地勾画出他们奋斗和拼搏的高光时刻,生动地诠释了“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和无私奉献于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在一起》用纪实手法还原疫情下的凡人小事,在普通百姓面对危机的抉择中倾注勇气和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经山历海》围绕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来展开,主人公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理想,追求属于内心的东西,主动地给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真正可以舒展、成长的天地。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让人物迁就现实,而是让人物努力用理想来改造现实,坚决不与现实妥协。《温暖的味道》用艺术的方式整合农村发展中的各种新思路、新元素,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触及了农村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大考》在学生之“高考”与党和国家之“大考”之间构成了巧妙互文,通过展现疫情之下高三学生迎接特殊高考的心路历程,弘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

 电视纪录片《小岗纪事》以自然流淌的时间为轴,真实记录了十八大以来小岗人追求发展的新故事、新变化,生动诠释“中国梦”与个体追求的内在联系。《港珠澳大桥》再现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解密它为何能成为21世纪的“超级工程”,并解读其“连通世界”的深远意义。电视文艺节目《我们在行动》在响应国家脱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邀请“助农团队”走进乡村,挖掘乡村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产品销售,为精准扶贫出谋划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以“奋斗”为主线,综合运用合唱、舞蹈、朗诵、情景表演等手段,深情回望新中国孕育、建立、发展的伟大历程,祝福伟大祖国的美好前程。电视动画片《梦娃》取材于当代中国儿童“自己的事儿”,在童真童趣之中蕴含着积极向上、温暖有爱的精神内涵。

 其他如《石头开花》《江山如此多娇》《我们的新时代》《超越》《大山的女儿》等电视剧,《我们走在大路上》《走进兰考》《浦东传奇》《大国重器》《航拍中国》等电视纪录片,《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大冰小将》《青春在大地》《极限挑战宝藏行》、“新青年,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我同祖国共成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儿晚会等电视文艺节目,《可爱的中国》《我们的接力跑》《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电视动画片,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视角展现时代的伟大变革与万千气象,把创作写在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了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2、倾情再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历程

 若将十年来的电视艺术作品按照其表现内容的时间串连起来,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心灵史、奋斗史。表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精神,展现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是2012年至2022年电视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寻找民族精神的源头,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近十年来电视艺术创作的一条主线。近十年电视艺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艺术家更加重视从平视的角度描写普通人,更加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深入开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层次感。这些作品中,有的选取关键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有的选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不管写的是伟人,还是普通百姓,艺术家都努力透过人物来表现时代前进的方向,注重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表现人物的成长历程,肯定人的价值,自觉地追求一种具有人文情怀的现实主义。

 一方面,电视艺术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记录百年沧桑,勾画千秋伟业,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和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自我更新,深刻揭示历史的逻辑与时代的潮流,使历史与当下互为观照,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在新与旧、进步与反动的冲突中,写出了启蒙时期革命先驱者的人格魅力,也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外交风云》巧妙地找到了外交工作的神秘性和戏剧性的契合点,从新中国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外交风云中,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此外,通过平民视角凸显领袖情怀的《毛泽东三兄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共产党人刘少奇》《彭德怀元帅》,通过书写党史重大事件来表现共产党人对真理追求的《寻路》《伟大的转折》《百炼成钢》《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理想照耀中国》等,也都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电视文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运用“戏剧+影视+综艺”的表达方式,重新演绎了一系列“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用“艺术真实”提炼“时代精神”的美学升华。《闪亮的名字》以主持人实地寻访和演员化身英雄重新演绎的方式,为观众揭开了那些闪亮的名字背后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让英雄形象如同普通人一般有血有肉、可亲可感。《美术作品中的党史》《跨越时空的回信》《致敬百年风华》《时间的答卷》《28岁的你》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各个时期挥洒青春、努力奋斗的故事,昭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承不息。

 另一方面,这十年的电视艺术作品更加注重表现普通人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着力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普通人可能无法达到英雄、伟人的精神境界,但是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创造精神,同样具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史诗性,可以让人们获得在惊涛骇浪中同舟共济、在疾风骤雨中相互守望的归属感。

 电视剧《人世间》以中国北方城市里平民社区“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脉络,临摹了近50年的历史沧桑,写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品的影像风格平实、朴素,感情饱满,不煽情、不刻意,依靠对生活细节、生活状态的精准捕捉,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在平淡、随意中透露出深沉的生活况味,透过现实关怀体现终极关怀,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装台》用一个特殊的职业、一群小人物的苦辣酸甜映射出时代的变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中强烈的烟火气。它写的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态度。生活是困苦的,在生活的困苦背后,是生命的善良和坚韧,由此传达出劳动者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用原著小说作者陈彦的话来说:“这些小人物不因为自己生命渺小而放弃对其他生命的温暖托举与责任。”《什刹海》以大格局书写小人物,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但没有流于琐碎和平庸。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小人物,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文化品格,写出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互相温暖、互相扶持,以及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改变命运。《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热情讴歌了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中既有彭德怀、梁兴初这样的高级将领,又有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这样的战斗英雄,贯穿人物中间的,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它展现了我军官兵的英勇顽强、浴血牺牲,也客观地展现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把具体的战争写成了一场精神对决。它的基调是悲壮的,让观众处处感到胜利的不易。《埃博拉前线》遵循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时间线,将对“医者仁心”的诠释上升至对“医道无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讴歌,彰显了新时代的大国风范与责任担当。《我在他乡挺好的》以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贯穿始终,用了大量笔墨写出了“北漂”们的相互扶持、相互温暖以及美好期许的生活。此外,《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急诊科医生》《安家》《小欢喜》《警察荣誉》等电视剧,或充满力度地刻画时代浪潮中激情奉献的平凡英雄,或展现普通百姓在平凡岁月里的坚持隐忍与向美向善,都有对于生活的独到发现和对于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呈现。

 电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采用蹲守拍摄的方式,展现“出生”“求学”“上班”“告别”等12个人生的重点篇章,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将“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娓娓道来。电视文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深厚关切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群体,没有过多地强调衰老与病痛,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中发现优雅与高贵,体悟爱与理解。其他如《人间世》《风味人间》《城市24小时》等电视纪录片,《你好生活》《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电视文艺节目,也将镜头聚焦烟火人间,影像风格平实、朴素,不煽情、不刻意,依靠对生活细节、生活状态的精准捕捉,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电视纪录片《一带一路》的创作足迹跨越了亚、非、欧、美四大洲,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记录,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了“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一宏大主题。

 3、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符号是近十年来电视艺术的亮点。电视艺术创作不仅致力于再现、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努力展现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内容,把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和当下观众欣赏趣味融为一体,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让其所蕴含的精神光芒透过荧屏照进现实。

 电视剧《琅琊榜》在虚化的历史背景下描摹出真实人生,将一个昭雪冤案的复仇模式写出了新意,通过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表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人物的命运与挣扎,从中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其清新脱俗的浪漫气质在历史剧中别具一格。《长安十二时辰》没有常规性地把叙事空间放置在庙堂之上,也没有沿袭历史剧中惯常表达的金戈铁马、忠孝节义,而是另辟蹊径,在具有高度假定性的戏剧情境当中营造历史真实感,用小人物的人生选择来书写历史理性。《白鹿原》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剔除了原著中不适合在电视屏幕上加以表现的成分,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今天观众审美趣味的大胆创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深刻揭示出了文化如何塑造人的精神这样一个历史命题。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大明风华》《梦华录》,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展开合乎历史逻辑和历史氛围的艺术想象,不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其了解历史知识,也通过传达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观照当今的社会现实。

 电视文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追溯古籍的传承脉络,讲述了民本思想发端的《尚书》故事、铭刻先贤经世致用理念的《天工开物》故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最美中国戏》等,从汉字、诗词、戏曲等不同载体中深掘久远而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电视文艺节目《国家宝藏》《闪耀吧!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大会》《博物馆奇妙夜》,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瞄准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文物,通过5G、VR等技术演绎歌舞的曼妙场景,展示文物的精妙细节,把科普与美育相结合,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文物世界。电视文艺节目《大国工匠》《传承者》、电视纪录片《传承》《百年巨匠·非遗篇》等,运用知识化、情境化、活态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非遗中的古老技艺,也为工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写下了生动注脚。此外,电视文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经典咏流传》《遇见天坛》《斯文江南》,电视纪录片《敦煌》《河西走廊》《记住乡愁》《本草中国》,电视动画片《丝路传奇》《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也自觉对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巧妙连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作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断激发其内在的生命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唐风宋韵,以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美,同时将AR、VR、MR等技术融入舞台时空中,成功还原了“唐宫夜宴”“上元灯会”“洛神赋”等经典场景和意象,唤醒了观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自觉、自信。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浪漫。开幕式没有刻意突出传统服饰等外在形式,而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法、“构建一朵雪花”等不同环节融入中国元素、中国气韵、中国精神,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十年间,中国电视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度空前,这种追求没有流于浮光掠影,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厚植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于是,运用现代审美打开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常态,一批既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价值理念,又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电视艺术佳作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

 总体来看, 2012年至2022年,我国电视艺术工作者自觉承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传达人民心声,以深邃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生活中提炼人民史诗,以有情怀、有温度的表达方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内蕴,以历史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和生命的自觉塑造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创作出了一大批见证时代也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李跃森系《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杨阳系《中国电视》杂志编辑)

编辑:月儿


十年,绘就新时代电视艺术的精神气象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