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线上举办 专家学者共话节日文化发展

  来源:光明网张倩2022-12-0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2022年12月3日,“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于线上举办。本次论坛聚焦“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题,60

光明网讯(记者 张倩)2022年12月3日,“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于线上举办。本次论坛聚焦“节日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主题,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节日与中外文化交流,节日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转化发展,以及节日断代史、专题史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思想交流与学术对话。

开幕式上,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围绕“节日史”组织专题研讨会,对于节日文化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节日文化的一批新生力量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在节日文化的田野调研、在节日理论的深入探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伟清在致辞中结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所开展的重点工作,指出以传统节日赋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对于本次论坛收到的学术论文,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化论坛》主编黄涛表示肯定:节日史是专业性极强的研究领域,此次论坛收到的学术论文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价值。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晓峰,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洪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黄龙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禇芝琳,分别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中国中古时期节日结构嬗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节日的功能转型与保护传承、德昂族清明节的文化建构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近代动物节在中国的传入与社会反响作了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对主旨报告进行了评议。

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线上举办 专家学者共话节日文化发展

多位专家参加圆桌会议

论坛还特别设置了主题为“节日史研究与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圆桌会议,多位专家各抒己见,为节日研究与发展建言献策。对于开展节日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提出,节日作为一个集体性、系统性的时间,需要研究者从整体视域考虑。同时,挖掘节日的教化作用,将有助于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指出,节日研究需要发现事物、制度、观念及其关联的历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节日值得多学科专门探讨。“扎实的节日史研究能够为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资源、信心和经验借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勃说。

“节日史”与“节日文化遗产”相互关联。萧放指出,关注节日文化遗产研究的重点是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传承,需要从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的视角,紧密结合民众生活需求,为节日传统的传承传播创造空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节日研究》主编王加华也表示,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至少需要关注历史和民众两个重要维度。“从历史的维度认知节日的发展变化、文化内涵,从民众的维度认知传统节日如何与民众生活相交融,以为节日保护传承的方向提供路径和指引。”王加华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则从文化功能论角度探讨了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他指出政府积极推动、商家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积极介入,是重建和维系传统节日的基本路径。

此外,论坛还设置了少数民族节日研究、传统节日史研究、节日的当代实践研究、20世纪的节日研究、节日传承研究五个平行分论坛。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应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与会者表示,本次论坛既有立足于文献史料的基础研究,也有扎根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探讨,有力彰显了节日史和节日文化遗产研究的时代魅力及重要价值,对于持续推动节日研究理论建构与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由“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和“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协办,共有来自40余家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在线参加了学术研讨。

(编辑:月儿)



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线上举办 专家学者共话节日文化发展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