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绝学 给甲骨文建一个“家”

  来源:工人日报余嘉熙,闫明杰2022-12-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阳被誉为“文字之都”。三千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河南安阳被誉为“文字之都”。三千年前殷商王室为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篆刻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今正以全新的形式传承发展甲骨文文化,书写古老文字在中华大地焕发新机的鲜活故事。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洹河相望,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中,主体工程已封顶。2023年建成后,这里也将成为研究展示甲骨文和殷商文明的国际交流传播平台。

进入12月,在古城安阳的城市中轴线上,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项目陆续建成开放。这也意味着甲骨文、中国文字的“家”在安阳全面建成。

“守护好这棵大树,让它根固叶茂”

午夜时分,寒风四起,室外地面温度已经零下几摄氏度。殷墟遗址保护区巡防队员杜保平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巡查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护遗址保护区就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作为巡防队员,杜保平每天都需要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检查土坡面渗水、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等,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留下了他日复一日的巡查轨迹。

像杜保平这样的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有360余名,用他们的话说,自己就像是古城遗址的管家,小到里面的一草一木,大到遗址点的安全,每天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巡查。

“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保护、再保护。有了文物资源的安全传承,才能谈文物资源的利用,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邓兴华说,殷墟的价值和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安阳,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在邓兴华看来,殷墟遗址就像一棵大树,青铜器、甲骨文、玉器等出土文物,就是树上的果实,“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守护好这棵大树,让它根固叶茂”。

“让甲骨学冷门不冷,代有传承,是我们的责任。923片甲骨,我们摸清了这个家底,一片一片保护珍藏、建档管理,不敢有丝毫懈怠。”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还有约16万片甲骨分散在世界各地,“我们正借助数字技术让它们回归安阳。”

“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使前沿科技和古代文物“亲密接触”,更是让甲骨学焕发新生机。

目前,“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正抓紧推动实施。将运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对甲骨片进行全息影像采集,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约16万片甲骨进行高水平、高精度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整理,让它们回归故乡安阳,向全世界展示,推动甲骨文收藏保护进入新阶段,也将进一步助力甲骨文缀合、释读、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高度。

“我是安阳人,学点甲骨文”

11月21日,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附近的安阳市甲骨文研学劳动实践基地,河南省高级民间艺术师、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焕娇向小朋友讲述自己和剪纸艺术的渊源,并展示她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展的获奖作品《甲骨文十二生肖图》。

不仅有讲座,研学劳动实践基地还设置有甲骨文文化展厅、非遗劳动工坊、农耕责任田和少年果园等片区,目前已累计接待学生超过5000名。如今,安阳已建成17所省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7所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

而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年开设的公益课“甲骨学堂”,更是能让孩子们领略汉字之美。截至目前,安阳全市已有4.5万余个家庭经常性参与文字文化教育活动,80多位国家级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传道授业。

为了让甲骨冷门绝学热起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甲骨学初阶》《甲骨学堂》《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甲骨文成语故事》等一批甲骨专著和普及读物出版,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

“殷墟、甲骨文始终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文明探索的出发点和基点,我们持续推进殷墟考古就是要让3000多年前的国家、城市、人鲜活起来,让殷墟从书斋走向大众、展示独特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

让考古走进群众

“拿着考古神器,细细扫去浮尘,就像打开‘考古盲盒’一样,又惊又喜。”苏州女孩沈桑雨回忆起在安阳做考古志愿者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沈桑雨是安阳招募的考古志愿者之一。在安阳,定期向全国招募考古志愿者,是当地开启“公众考古模式”,活化利用文物事业的重要举措。

“从最基础的考古知识教起,打通专业知识与考古实践的壁垒,让他们体会到,真实的考古就是双脚沾泥、以田野为家,从而带动更多人保护文物。”谈起自己带领志愿者体验考古乐趣的经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申文喜很有感触。

目前安阳市有102座甲骨文书屋建成投用;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揭开神秘面纱,一个又一个城市文化地标崛起,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完善,走进文化场馆成为越来越多安阳人推崇的文化休闲方式。

甲骨文和简化字的双标展示、文体中心的甲骨文公益广告标识、36000多套道路窨井盖上的甲骨文字装饰……行走在安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甲骨文元素,也时刻昭示着这座城市与甲骨文的不解之缘。

而将甲骨文、古城文化、汉字发展史、碑石篆刻等特色文化融入“网红”的仓巷街,开展制陶、拓片、研学游,还经常性举办文化讲座进行互动,将新业态引入其中,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光顾。“网红街”热度持续不减。

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考古小镇等文旅项目稳步推进;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雪糕、殷墟青铜器数字藏品、中国文字博物馆IP新形象“小仓颉”等文创层出不穷;持续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甲骨文》、网络电影《天命玄女》等作为艺术精品不断推出;高规格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甲骨文及中国古文字巡展等交流活动连年开展;殷墟元宇宙、全球甲骨文全息影像采集等数字化工程方兴未艾……

三千多岁的殷墟,文化优势和文化实力在安阳这座城市里不断活化、融化、转化,再次火了起来。

(编辑:月儿)


擦亮文化瑰宝传承发展绝学 给甲骨文建一个“家”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