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农业强国建设“头等大事”是什么?为何要双轮驱动?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丁亦鑫 朱江2022-12-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纵观整个会议内容,“农业强国”被提及17次。围绕“农业强国”目标,会议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并对“农业强国”进行了全面谋划。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纵观整个会议内容,“农业强国”被提及17次。围绕“农业强国”目标,会议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并对“农业强国”进行了全面谋划。


建设农业强国为什么重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基本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广大农村不能富裕强大,国家就难言富裕强大。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农业提供的初级产品供给、农村的和美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和战略保障。农业强不强,更体现了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

农业强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认为,农业强国是一个基于国际比较的多维动态概念,可理解为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具有比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的国家。具体来讲,一是包括农业装备设施条件等农业现代化程度,二是农业实力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即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告诉记者,综合世界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是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所决定的。此次会议的相关部署措施正是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提升农业的综合效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什么?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在连续8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高水平的当下,如何理解这个“头等大事”?

陈萌山表示,粮食安全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基本问题,我国粮食虽然连年丰收,但粮食安全是一个总体概念,既要保总量,也要保结构。我国粮食供需缺口一直存在,粮食进口品种和进口总量均在增长,人口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也对粮食供应提出新要求,国内粮食种植和供应结构仍有待优化。

“现在所说的粮食安全实际是食物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于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胡冰川表示,从食物消费结构的角度来说,国人的饮食消费从传统食物消费快速过渡到多元消费,例如对肉蛋奶水产的消费快速增加。而这些转变也意味着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2021年,我国谷物、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居全球首位。此外,我国农业增加值也赶超多个农业强国,在世界占有很高比重。”钟钰表示,这些都为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构建了坚实基础。

建设农业强国为何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次会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胡冰川表示,科技对应的是生产力,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革对应的是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实际上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

科技部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仅有10%处于国际领跑地位,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只有让科技创新的活水渗透到田间地头,以科技之‘长’,补传统农业之‘短’,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蓄势赋能。”胡冰川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还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

在胡冰川看来,会议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例如破除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障碍、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一方面为了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钟钰表示,要依靠政策改革挖掘农业生产动力,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设计,从以价格支持为主转向以风险管理、农业服务、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为主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释放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农业人才支撑。

(编辑:月儿)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