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创新产品、提升体验、力求品质 数字化让美景“活”起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彭训文2023-02-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触摸”到山西平遥古城历史、高科技光影技术让千年名楼黄鹤楼“活”起来,“数字技术+灯彩艺术”让上海豫园灯会成为充满奇花异草的美学奇境……数字技

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触摸”到山西平遥古城历史、高科技光影技术让千年名楼黄鹤楼“活”起来,“数字技术+灯彩艺术”让上海豫园灯会成为充满奇花异草的美学奇境……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不断应用,新颖的数字旅游体验项目接连出现,文化和自然遗产以更加多元、立体、鲜活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专家认为,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将为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沉浸式创意吸引游人

“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没想到被景区里的沉浸式体验馆惊艳到了。”近日,游客晓晓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引来很多网友点赞,直呼“想去”。视频中,鱼跃龙门、石窟开凿、神都洛阳、飞天牡丹……这些龙门文化符号通过全息天幕技术一一呈现,让观众在炫酷的高科技光影秀里沉浸式体验龙门石窟文化。

沉浸式体验,是近年来文旅行业热门词。业内人士认为,沉浸式体验融合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影像、特效、灯光设备技术等,全面覆盖观众视角,通过互动感应系统与观众互动,让观众沉浸在充满趣味性、梦幻化的体验中。除了河南洛阳的《无上龙门》体验馆,湖北武汉的《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也通过打造沉浸式故事场景成功“出圈”;甘肃敦煌的文旅演艺《乐动敦煌》,以数字化演艺手段展示敦煌历史文化古韵。

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认为,目前国内文旅消费呈现年轻化、国际化趋势,审美水平和对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沉浸式文旅作为一种创新型方式,在体验感、互动性与场景感等方面优势突出,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打造好场景、好内容。

景区文物更有“动感”了

“哎哟,飞得好高!”游客赵妍戴着虚拟现实眼镜,紧紧握住同伴的手。头上的玻璃屋顶外,一架无人机已经“载”着她飞出老远,从空中俯瞰西安城墙美景。到西安游玩,很多游客都会登上历史悠久的西安城墙。为了让游客更好领略城墙美景,景区近来推出“空中览古城”项目,受到游客欢迎。该项目借助5G技术,通过云平台远程控制无人机,实现实时高清图传,打造三维立体景区游览模式,使游客实现空中游览古城的愿望。

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动力。在故宫博物院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上,观众可在一个14米高的椭圆形空间中,观赏到高达5.3米的裸眼3D“数字文物”。团队运用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体感识别、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最终呈现出“以假乱真”的效果。

网友只需轻点鼠标或者划拨手机屏幕,即能一览敦煌莫高窟文化遗存的魅力。正在进行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

专家认为,中国很多景区拥有大量文物资源,数字化是让文物“动起来”的有效手段。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和可复制性、即时性和高效性,克服了景区文物难以远距离调运、近距离欣赏、资源分布不平衡等约束,提供了更大的文物活化和利用空间。

“先游后付”保品质

“先游黄山,游完再付款,这种旅游体验挺好。”上海的王女士最近准备到安徽黄山风景区旅游,“景区门票、索道票怎么买”“吃住行怎么解决”是她出发前考虑较多的问题。经朋友推介,她在一个支付平台小程序的“先游后付”页面提前预定了门票、索道票、入驻酒店,还免押金租车。她发现,游客还可以免押金租用帐篷、无人机、自拍杆等旅行用品。王女士说:“下单后无须支付,旅行结束,在一定时限内自动扣款,没用则不付款,让整个行程安排更加灵活。”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每一样都关乎出游体验。数字技术让传统的旅游要素发生变化,并让市场细分化、市场营销更加精准化。在江苏苏州,游客登录“君到苏州”文旅一站式平台后,可以很便捷地获得涉及旅游六要素的信息服务,同时享受苏州市的“天气”“公厕”“公交”“车位”“交通出行”“场馆预订”等服务。平台还提供快捷投诉服务,高效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

魏翔认为,传统的旅游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数字技术进入其中,旅游业对就业、提高生产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但是,数字技术不能代替游客在实景中的体验,只是一种有力补充。他建议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持续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编辑:月儿)


旅游业创新产品、提升体验、力求品质 数字化让美景“活”起来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