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秀:飘过雨巷的书香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文/龙秀(江苏)2023-07-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小巷随窄,几十年鼓乐声声的书香,氤氲在人们的心底,激励着鼓舞着年轻人,带着希望一起走向远方。

文/龙秀(江苏)


我有愁,一缕乡愁,丝丝绕绕的从身体里溢出,侵蚀了整个的心。这份愁悠长悠长,萦绕着,羁绊着我每一个春夏秋冬。

杨集镇渔市街,那个深深的雨巷,就是我的心归处。几十年鼓乐声声的书香,氤氲在心底。那里有我无忌的童真,莽撞的年少和青春的芳华。曾经的点点滴滴,凝聚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扑不灭,忘不掉。是她那美丽的灵魂,激励着,陪伴着我,一起走向远方。

小巷沿着小河,从南向北环绕着居民住宅区,从我家后面穿过,到北边一百多米处,又蜿蜒向西而去,形成一个L形。

杨集镇虽小,承载着北宋以来,从千年“盐仓”渐变为苏北“粮仓”的悠久历史。这片馨香的土地,是一大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

小巷随窄,几十年鼓乐声声的书香,氤氲在人们的心底,激励着鼓舞着年轻人,带着希望一起走向远方。

家后的小河虽小,它一直向南,流向宋、元、明、清时期的水运集散中心的大潮河,又向东汇入几十公里处的黄海。是这条小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杨集儿女,她是我们真正的母亲河。

河东的中小学,虽不是大牌名校,但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杨集的名人志士。河西的家园,虽没有高楼大厦,这温馨的土坯房,是我梦起的港湾,启航的彼岸。

我的家与我同岁,之前的老宅是供销社的前生,因有极好的地理位置,而被县联社向北拆迁至洗澡堂旁边。

当年,十里八乡仅此一家公共澡堂。白天是澡堂,晚上是大通铺,就成了男人们歇脚的旅馆。因价格比普通旅馆便宜得多,在那贫瘠的年代,能节省就得节省,那些路过杨集镇的客商,都选择来此住宿。

洗澡堂门前的小广场,是远近闻名的书场。在文化匮乏时期,在书场上可以吸收很多文化,还能提高人们的见识和文化素养。也给书迷们的茶余饭后,提供了最好的去处。

从我记事起,洗澡堂门口就有一个存车处,看车人是我二爷爷,他去世后,存车处就留给了我家。为了看车方便,父母便把存车处移到我家门口。虽说这里是小巷深处,但因有书场和洗澡堂,家门口人来人往,比集市还要热闹。每到农闲,附近农村人也会集聚到这里来,洗澡,听书,一举两得。

那时的江湖艺人,以唱书,说书为生的不在少数,他们一代一代把技艺传承,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传统地方文化,如果保留至今,将是一笔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书的基本都是男人,开场前,他们把右手的小鼓和左手的铜锣敲得“哐哐”响,这是告诉周围听书人马上开场了。等大家都聚集过来,他便停下铜锣,语速缓慢,慢条斯理的开腔了,首先来个有趣的小段子,顺便等等来迟的人。铜锣和小鼓似乎没有敲击规律,只是按照讲书的语速节奏敲。讲到高潮处,铜锣声必定“哐哐哐哐”又会激烈的响起,讲书人便拉长腔调,声音嚎啕起来,拖腔拉怪,像哭又像唱。至于是什么调调我不懂,似信口而来,又似专业地方小曲。

而真正唱书的是打蛮琴,他们都男女搭档出来走场。女的打杨琴,男的打快板,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记得那时打蛮琴似乎没有讲书受欢迎,围观的听众也会略少点。

上下五千年,盘古开天地,历史小说,传奇故事,小戏小曲,长篇,短篇应有尽有。大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小到民间小调《小寡妇上坟》《十八摸》。

书场离我家很近,如不看讲书人表情,坐在门口即可听得清楚。但人人都喜爱等着讲书人的嘴,离得越近越好,讲书人讲得激情澎湃,听书人也听得热血沸腾。

书讲到紧急关头,收钱的时间也该到了,讲书的就会来一招: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即刻停下休息,急得听书人,“嗡”的一下,噪音四起。即便囊中羞涩,此时也会慷慨解囊。

拉纤(收钱)的人,是我们巷子里的范二爹,他住我家南边,相隔五户人家,是我们鱼市街居委会组长,按照讲书人的话说:范二爹此人,身高八尺,才高八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声如洪钟,气势如虹,和善大度,乐于助人,京剧唱得牛气冲天,是我们镇上德高望重之人,谁见了都会给他几分薄面。有他拉纤收钱,是最恰当不过的。他拿着讲书的铜锣反端着,无论走到谁的面前,都会自觉的掏出一两个钢镚扔过去。

听父亲说,讲书的来一次,一般不会时间太长,最多十招半月的,一部长篇只讲一少部分,然后再到下一个书场循环走场。如果坐场时间太长,听书人就会慢慢减少。也许是大家都忙于生活,也许是听觉疲劳。总之,要留下精彩给下次再来,让书迷们痴迷的期盼着,等待着。

男孩子们大多数爱听书,书场一开,他们坐进去,直到书场结束才走人。有些男孩子甚至还喜欢跟着那些打门槛词唱小戏的人,跑出镇外十几里。偶尔我也会伸长脖子去听听书场里讲些啥,虽能听懂,但没几句入耳。那些民间小调就甭提了,更是俗不可耐。

洗澡堂营业时间都逢每月的三、五、八、十,和洗澡堂熟悉的男人们,不洗澡也爱往那溜达。他们坐在大通铺上聊天,已养成了习惯。到歇业时,周边的妈妈们也会串门到澡堂,参与男人们的闲聊。

我最喜欢夏天的晚上,书场就成了大人小孩乘凉的好地方。大家带着席子蒲扇,一个挨一个的铺在一起。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一言我一语,东一句西一句,张家长李家短畅所欲言,这里成了新闻旧事的信息窗口。我们小孩子都喜欢闹腾,一会躲找找,一会办家家,一会捣拐,一会挤草堆。玩累了,就躺在凉席上,仰望天空数星星。

一旦有大人开始讲故事,小孩子就全部围过来,聚精会神的盯着讲故事的人。如果有大人开头讲故事,一讲结束,就会接二连三的有人跟着轮番讲,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我神奇又害怕,这也是我最喜欢的。

从小我就是在故事里泡大,因有了书场,我们这里的大人们都成了故事大王,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随便翻翻就有一肚子古灵精怪的故事。

爸爸妈妈去世后,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书场承载着古老文化的传承,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那些爱听书的人,已投入到追剧的行列,不会再有谁还记得那些讲书人的名字。


书香飘过几十年,从小巷里也走出了北大高材生、诗人、书法家、企业家等。

撑着油纸伞,站在淫雨霏霏的雨巷深处,已找不当年的立足地。洗澡堂依然还在,曾经,溢满雨巷的书香,已随风飘散。只有那换主的老宅,还静静地等待着一代代新老更替。


龙秀:飘过雨巷的书香


简介:龙秀,姓名陈福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秘书长,连云港市散文学会、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文学百花苑》杂志副主编等。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散文选刊》《中华文学》《中国文艺家》《散文百家》等,数篇(首)散文和诗歌获得全国各种奖项。


(此文荣获“肝胆相照”正念杯中国文艺名家文学书画摄影青州采风创作论坛 文学组 散文类一等奖。)

(责任编辑:靳朴)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相关阅读: 飘过雨巷的书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