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喜欢“逛”博物馆?不只是为了“打卡”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12-0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说起去过哪些博物馆,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杨舟如数家珍,“今年我去了甘肃,游览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因为在北京读书,我还去过故宫博物院、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我

说起去过哪些博物馆,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杨舟如数家珍,“今年我去了甘肃,游览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因为在北京读书,我还去过故宫博物院、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我是江苏人,之前去过多次苏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去过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等。”

 如今,“博物馆热”成为一种现象,包括杨舟在内的一些大学生,也越来越热衷于参观博物馆。大学生为什么会被博物馆和文物吸引?他们眼中的博物馆是怎样的?他们会如何推广博物馆?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关于参观博物馆体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来自全国近300所高校的有效问卷7227份。调查结果显示,近95%的受访大学生去过博物馆参观,近80%的受访大学生喜爱观看与博物馆相关的长短视频。

 参观博物馆不只是为了“打卡”

 辽宁工业大学的赵雯淇有个习惯,每参观完一家博物馆,都要买一枚纪念币,还会随身携带笔记本用来盖纪念章。“我在天津博物馆盖了一本子的章!”她说。

 但赵雯淇并非流于形式的“打卡一族”。她是河南周口人,因为有家人是博物馆工作者,所以她是周口市博物馆的常客,也去过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等。来到辽宁读书后,赵雯淇专门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去博物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文化,比如去这些红色主题的博物馆,让书本里的历史‘活’起来了。”赵雯淇说,“我身边有很多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大家出游会不约而同地把博物馆列入游览目的地。且不少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对大学生很友好。”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88.22%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参观博物馆可以增长知识、增强文化自信,72.20%认为可以提高思维、审美、创造能力。

 就读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林书雄也是个“博物馆迷”,他很关注博物馆本身的设计和藏品。他回忆道:“深圳博物馆里的胶囊电梯,看起来很酷,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未来感。”令林书雄印象最深刻的藏品,是位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南海文化博物馆里的海捞瓷。“这些瓷器曾沉在海底千余年,被打捞上来后,瓷器的纹路颜色依然完整清晰,真的很不可思议!”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参观博物馆时,72.78%的受访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及重点藏品,64.36%关注博物馆所在地的历史文化,61.41%关注博物馆的文化氛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古船模型让杨舟印象深刻,“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观赏运河四季景象,体验感很好。”她还回忆起自己曾在馆内体验过“运河迷踪”密室逃脱。“想体验‘运河迷踪’一定要提前预约!”杨舟推荐道。

 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娴认为,当下,博物馆应突破传统选题,关注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灵疗愈需求。

 中国博物馆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观察到,博物馆的青年观众需求非常多元化,他们更追求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不只是看展览或是看文物本身。“以前人们是‘去一座城市,一定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看看’,现在则是‘因为要去一家博物馆,所以要奔赴这座城市’。”在她看来,“博物馆已经不再只是说教的展示,而是与观众平等地对话。”

 大学生愿为博物馆“代言”

 今年10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三学生肖雅俊前往天津博物馆参观,随后她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大学生,博物馆一定要冲,好吗》的图文,她总结了3条去博物馆的好处:提升审美,从场馆设计到展厅陈设,加上展品外形设计和色彩,给人带来视觉盛宴,无形之中提高了个人审美能力;增长见识,通过一个文物就能了解一段历史,想了解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去当地博物馆;收获纪念品,博物馆有徽章、书签,很好看也有收藏价值。“通常参观完博物馆,我就会把拍摄的一些藏品照片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也会分享我在参观中了解到的新奇的历史故事和参观感受。”她说。

 随着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受访大学生获取博物馆信息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博物馆的推广者。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0.08%的受访大学生通常获取博物馆相关信息的来源是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网友推荐,62.53%来源是地方政府或博物馆的官网及官方新媒体平台,也有54.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参观博物馆的见闻和感受。

 在赵雯淇的朋友圈置顶图文里,有一条是她参观开封博物馆时,身穿汉服所拍摄的照片。“参观完博物馆,我会把一些照片和体会发在朋友圈,希望能够跟亲近的朋友分享,也起到推荐博物馆的作用。”她说。

 与肖雅俊、赵雯淇不同,浙江树人学院的于子涵不仅喜欢在社交媒体平台为博物馆发声,她更喜欢走进博物馆,向陌生人讲述博物馆的故事。从2019年5月到今年5月,于子涵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讲解时长共计约79个小时。“虽然每次讲的内容都一样,但面对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很有成就感。”她说。提及在博物馆做讲解工作的故事,于子涵表示,自己深受著名文物专家孙机的影响,“2021年我曾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有幸听到孙老师现场讲解,当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还在坚持讲解,大家都很感动。”于子涵记得一个细节,“孙老师讲到一半时,嗓子不适吃了一个润喉片,然后跟大家说,‘各位,很抱歉,我继续讲’,当时我快哭了。”今年6月,孙机在北京逝世,于子涵非常难过。

 因为有在浙江省博物馆讲解的经验,于子涵也成为身边同学的“导游”。“现在经常有小伙伴找我,‘子涵,我今天去省博,你有空带我去看看吗’,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马上答应。”她说。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现在博物馆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不仅希望自己是参与者,更希望自己是主创者。“要积极构建观众友好型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双向、多元的内容和体验。”她说。

(编辑:月儿)


大学生为什么喜欢“逛”博物馆?不只是为了“打卡”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