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樊未晨2024-10-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

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规范,指导学校、师生稳妥、有序地开展应用实践。该指南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研制并发布的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据了解,《指南》总结29个“典型场景”,并对这些“典型场景”提出了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使复杂的技术应用变得易于实践。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南》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

在以“智”助学方面,《指南》强调,学校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面,《指南》提出,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在智能课程设计、智能备课、智能课堂管理等应用场景方面开展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工作提质增效减负。

《指南》还引导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构建面向师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积极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全景式、动态化的校园智能化管理。

同时,《指南》对学校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规范要求。包括不得使用人工智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或宣扬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局限性与不足,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未成年人要在教师或家长的许可和引导下,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动告知监护人,推动家校社协同,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鼓励高校探索利用数字人、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开设相关课程。

推进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表示,《指南》特别强调了“加强顶层设计,战略先行;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先行;聚焦核心场景,试点先行;重视安全发展,规范并行”的应用策略。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在《指南》的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冯洪荣说,人工智能应用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促进科学发现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指南》强调了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教育系统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确保它成为教育创新的助推器,而非束缚学生思维的工具”。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京市将完成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此次发布的《指南》,就是《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

据悉,《指南》是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制的。

(编辑:映雪)


北京市发布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