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下,披着AI外衣的空壳公司正在布下一张张技术合作骗局。
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AI投资遭遇伪科技公司陷阱的情况日益增多。不少企业支付高额开发费用后,不仅项目停滞、退款无门,维权之路更是举步维艰。正如北京某公司与四川晟纬铭象软件科技签订的AI系统开发合同,首付款支付七个月后,开发工作却仍未启动。
而当企业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时,却面临着“打官司难”的困境:诉讼成本高、周期长、取证难、执行难。
伪科技骗局的运作模式:夸大实力与规避责任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一批伪装成技术先锋的“空壳公司”。它们擅长包装技术实力,却缺乏真正的研发能力。这些公司通常有几个明显特征:频繁变更公司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参保人数异常波动、工商记录多次经营异常。如四川晟纬铭象软件科技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曾用名"成都棉花糖网络科技",2024年就因交付货不对板的PHP代码(合同约定为Java)遭客户追责。此公司更以"侵犯隐私"为由恶意举报维权客户。工商记录显示,2022年来该公司13次经营异常,法定代表人、股东频繁变更,参保人数从1人陡增至26人,经营状况存疑。
虚假宣传与技术包装是这类骗局的起点。例如,上海某教育机构委托“智创科技”开发AI教学平台,支付48万后仅获得粗糙模板,完全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这些公司通常采取“贴大牌”策略,谎称与知名企业有合作关系或直接创建虚假招商网站,诱使企业签订合同。
合同陷阱与责任规避是骗局的关键环节。不良技术公司会在合同中埋下多种免责条款,如何使企业在维权时陷入被动。前述武汉北清教育咨询公司在与求职者签订的《推荐岗位就业协议》中明确写道:“岗位安置后,若工作性质与薪资福利在甲方承诺范围内,乙方不允许以任何理由与借口要求解除合同或退款。”
短期牟利与蒸发策略是这类公司的最终目的。它们往往在收取首付款后采取拖延战术,如四川晟纬铭象软件科技,与北京某公司签订的AI系统开发合同。合同约定开发3D模型生成、搭建AI剪辑+文案、文生视频及多工具系统、AI美颜相机等功能。北京甲方公司首付款支付后,到2025年10月已过七个月,四川晟纬铭象软件仍未开工,也未退款。项目负责人陈安洪始终电话不接,微信几天回两三字“我催一下”,七个月来未开展任何实质性工作。北京甲方公司要求退款,至今未果。
北京甲方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宣称的技术团队实为临时招募的网络技术人员,与公司并无正式劳动关系。又如“万郁集团”那样,当一个品牌价值被榨干后,技术公司立即更换新品牌继续行骗。
维权困境:企业为何告状无门
当企业发现被骗后,维权道路充满荆棘。诉讼成本高昂是首要障碍。根据一项问卷调查,21.15%的人反映打官司难就难在费用高上,55.77%的人认为是律师和其他服务机构收取的费用太高。
对于已经遭受损失的企业而言,额外的经济负担往往令他们望而却步。
取证难与技术门槛是另一大挑战。AI技术开发涉及专业领域,法院在认定技术履行标准上存在困难。在一起利用AI智能软件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AI技术进行声音合成和换脸,并用AI程序筛选受害人,再用盗号或角色扮演等方式骗取信任,这种技术手段的认定对司法系统提出了挑战。
地方保护与司法执行难更是让维权雪上加霜。有公司涉及多起司法纠纷,已被限制高消费,有高风险信息提醒,却仍在正常营业并继续行骗。这种现象暴露出跨地区办案的难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诉讼周期长与结果不确定性同样让企业却步。问卷调查显示,80.77%的人认为打官司难在判决执行不了,“法律白条”的存在使得诉讼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一个案子可能经过一审、二审之后,还要再审,甚至反复再审,拖延4至5年也无法结案。
真实案例揭示维权困境
贵州一起利用AI语音机器人进行诈骗的案件展现了维权复杂性。在该案中,李某成立声通公司,从事出租智能拨号机器人、拨打智能语音电话等业务,按照“客户”要求编写自动应答话术筛选对象。
该案涉及1430余名被害人,被诈骗金额为3586万余元。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由于被害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取证工作异常艰难。
在一起AI换脸诈骗案中,诈骗分子利用陈先生好友“阿诚”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截取其面部视频画面后再利用“AI换脸”技术合成,制造陈先生与“好友”视频聊天的假象骗取其信任,从而实施诈骗。这类案件涉及跨境犯罪和技术认定问题,增加了维权难度。
快招加盟领域的案例同样说明问题。一家快招公司在短短3个月内诈骗300多人约5000多万元加盟费,最终4名被告被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12年。此案表明,当维权难度过大时,刑事介入成为可能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防范与维权建议
面对AI投资陷阱,企业需采取全方位防范措施。
深度核查合作方资质至关重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验经营异常、行政处罚记录是基本步骤。企业还应实地考察研发团队,查看过往项目源代码及部署证明,避免被华丽包装所迷惑。
合同设计方面,企业应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关键节点验收合格后支付后续款项。合同应明确技术标准、验收流程和违约责任,避免使用模糊术语。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在审理多起因AI换脸APP侵害他人肖像权的案件时,判决上海某信息科技公司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损失。这表明明确合同条款对于维权的重要性。
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案件,企业应及时报警并寻求专业律师协助。如发现自己的肖像被盗用或者“被换脸”,用户应当第一时间保留证据,以便后续维权。同时,还可以向网络平台运营商提出投诉,要求强制下架侵权图片或视频。
随着七部门《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技术市场正逐步规范。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情形,将会依法从重处罚。
法律专家建议,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应摒弃“技术迷信”,通过工商、司法、税务等多维度核查筑牢防火墙。唯有去伪存真,才能让AI技术真正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靳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