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义影响师生关系: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就送礼

  来源:半月谈张漫子 艾福梅 吴振东 刘硕 李亚楠 白丽萍2016-08-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我国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出了教育伦理和师生关系的亲密。但如今人们普遍感觉“师生关系淡了”。那么,当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 半月谈记者

我国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出了教育伦理和师生关系的亲密。但如今人们普遍感觉“师生关系淡了”。那么,当代师生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在北京一所小学担任数学老师的李玉新有着19年的从教经验。前不久,她班上发生了一件挑战她“权威”的事情。

一天早上,一年级的刘朋(化名)找到李玉新,向她确认,自己一会儿是不是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原来,前一天李老师给他们上了一节数学课,回家后刘朋发现,课上有道题虽然他的计算结果正确,但具体运算过程出了错,而李老师并没有发现。

晚上,刘朋让妈妈联系李老师说明情况。李老师首先承认自己犯错了,然后表扬了刘朋,并邀请他第二天早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再演算一遍。

于是,早上八点,李玉新在班上说明了情况,检讨了自己,让刘朋给同学们重新演算了一遍题目,并请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刘朋。

对于这件事情,李玉新说,自己并不吃惊,现在的孩子有疑问都会直接表达出来,不会藏着掖着。作为老师,一旦出错,就必须承认。“老师虽然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但这个权威也是会犯错的。我希望孩子们体会到,每个人都会犯错,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勇于面对,承认错误,吸取教训。”

在传统文化里,教师在学生面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师道尊严很少受到挑战。如今随着“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等观念深入人心,一向被视为教育、管理对象的学生,“地位”有了显著提升。于是,类似李玉新老师这样的事情,不断地在一个个教室中出现。对此,有的老师认为很好,是一种进步;有的老师则认为学生没大没小,不懂礼貌,自己的尊严被冒犯。

采访中,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听话,越来越不好管了。“以前你无论布置学生做什么,他们都会一声不吭地去完成,做得不好,批评几句,他们也不会反驳。现在不同了,首先他可能跟你争辩应不应该做,不得不去做时,可能给你甩脸子,嘴里嘟嘟囔囔,你再要批评他做得不好,那可能更是一场扯皮,甚至可能发生冲突。”

“现在的师生关系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陈幼贤说,“95后”“00后”的孩子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说得不对,很容易遭到学生的质疑。

“我倒是觉得师生关系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河南郑州七中的年轻教师李婧曼说,过去学生对教师绝对尊重,师生关系非常严肃,甚至有一种距离感,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更平等、更轻松。“不过这种关系更难掌控,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实现师生平等、轻松相处,又能建立起教师的威信,履行好管理学生、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握不好的话,学生就会不听话,教师的尊严就会被冒犯,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李婧曼说。

“父子式”师生关系消弭

杜程枫是河南省封丘县树人中学高级教师,也是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乡村教师。谈起自己教师生涯中自豪的事,他告诉记者,自己1996年带的第一届毕业生,很多人到现在还来看他。

还有一件事让他念念不忘:“一个学生上学时经常找我谈心,我们师生之间感情很好。他考上大学后,有一次回来看我,正赶上我生病卧床,非常难受。他就坐在我床边,一刻不离地照顾我,给我端水、拿药、量体温,陪我说话。那一刻,每每想起来,都感觉非常温暖。”

“那种师生关系很亲密很美好,现在不知怎么回事,不太一样了,我经常用‘有缘而不亲,敬而远之’来形容,师生之间总有一种疏离感。”杜程枫不无遗憾地说,曾经的像父子一样的师生关系正在消弭。

跟杜程枫有同样感觉的教师不在少数。采访中,一些教师对记者表达苦恼,说现在许多学生与人相处心里好像有一个“安全距离”,有礼貌,对人客客气气的,但不会跟你说心里话,也不会找你倾诉烦恼,师生感情不如以前浓烈。

一些老师感觉学生跟自己不亲近,一些学生、家长则感觉老师不像以前那样爱学生。

北京市一位学生家长说,比起自己读书时,现在的教师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提高了,但是真情投入少了。师生关系理智的成分多,感情的成分少,一些老师好像就是完成本职工作,对学生缺乏以前那样浓烈的爱。“只有家长会上能见到老师,除此之外基本没有联系。以前的老师会家访,对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是关怀备至。虽然管得严点,有时脾气大点,可那是真爱孩子啊,就像父母一样盼着孩子成才。”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趋理性,师生关系也是如此。不过,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师生关系有其特殊性。传统的‘父子式’师生关系在现代社会也许需要调整,但其中包含的教育本真意义不可抹煞,师生之爱永远不会过时。那种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职业、不需要对学生付出感情的想法,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一位教授说,师生关系出现淡化迹象,还可能与信任缺失有关系。近年来,随着一些校园问题被曝光,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疑虑重重。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家长护犊心切,行为蛮横,教师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又导致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敢管。

事实上,在师生关系有所转淡的今天,仍有很多老师用真诚的关爱换来学生的爱和亲近。在宁夏西海固农村中学从教25年的西吉县教研培训中心老师张玉良说,整体而言,当地师生关系不错,“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老师一分的关爱,往往会得到他们十分的回应”。

师生关系的一道阴影

将满18岁的西宁男孩王军(化名),谈起几天前的谢师宴,眉头皱了起来。“整个晚上,爸妈一会儿让我献歌,一会儿让我献茶,一会儿让我敬酒,感觉自己像木偶一样。”

“我们这代人,大多就一个孩子,孩子上个好大学是全家最大的希望。去年单位同事办了谢师宴,今年我们不办,很怕孩子在同学、老师跟前没面子。”王军的父亲告诉记者,一顿谢师宴下来,开支至少也要七八千元,相当于他和妻子一个多月的工资。

谢师宴是师生关系中不良倾向的一个缩影。很多人反映,如今的师生关系少了些人情味儿,多了些铜臭味儿。

上海一位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时自己就开始送礼,主要是送给老师和保育员。老师收礼后的“关照”是让孩子午睡时不靠近风口、做游戏时让孩子担任重要角色等;保育员的“关照”则主要表现在吃饭上,会照顾孩子把饭吃完。

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是让家长和学生痛恨又无奈的教育痼疾。“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虽然各地教育部门要求整治这一现象的红头文件发了不少,但在经济利益和应试教育现实需求驱动下,违规补课屡禁不止,甚至转入“地下”。

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让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一道阴影。对此,许多老师也感觉很焦虑,很无奈。

面对谢师宴,一些老师说,近年来谢师宴价格越来越离谱,学生家庭为此破费不少。自己实在不愿去,为了躲避,甚至不敢接听家长打来的电话,但一些家长因此产生了误解,认为是看不起他们,摆架子、耍清高。

面对“红包”,不少老师也不像家长想象的那般满心欢喜。南京白下区一所小学的副校长说,拒收家长红包时常有学生在旁,场面非常尴尬。“有时候家长的礼物实在退不回去,如何对待孩子会给老师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面对走后门入学,“找关系”“递条子”的现象,一些老师也很反感。“这样的学生一进班,其他学生秒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这种情况让我们感觉很尴尬,不知怎么面对学生。学校有这样的事发生,还怎么教育学生相信社会公正和个人努力?

师生关系面临三大新考验

■ 半月谈记者

师生关系之变,既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也有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地位下降、教师职业定位变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

知识获取“多元化”撼动教师权威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刘卓(化名)是搜题软件的忠实用户。虽然学习成绩位于班里前列,但她每周末仍然要给自己补补课、“刷刷题”,通过多做课外习题巩固知识。刘卓告诉记者,在家里遇到难题时,没有老师可以求教,父母又辅导不了,这时搜题软件就派上了用场。

搜题软件只是“冰山一角”。当前,各类在线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上百度、知乎等在线问答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其“洪荒之力”,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教育生态,也撼动着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

“当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他就有了一位全科老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再迷信老师,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知识。

与此同时,课外培训机构不断壮大,也让不少老师感到了压力。如今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学而思、新东方等,以高薪酬吸引体制内教师跳槽,或招揽知名学校毕业生。这些机构不仅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学科培训体系,而且以其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为学生所认可。北京学而思的一些名师每次开班,学生网上报名的速度堪称“秒杀”,其火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对知识的信仰和对教师的敬重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速度都日新月异,教师在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必然下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指出,知识垄断的消解让教师地位随之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教师视为专业技术人员,即政府向纳税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是这种服务的执行者。不少人不再视教师为具有特别社会地位的、值得敬仰的群体。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说,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这种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这种变化可能给传统师生关系带来冲击,但也有其积极意义,那就是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中契约的成分加重,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不重要了。尤其对于师生关系来说,更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是在为社会培育下一代,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其人格,塑造其性格,这既需要经验和技巧,也需要真诚地投入感情,不能简单地以契约关系、服务与被服务来衡量。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无论何时,教师群体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权力”越来越小,责任越来越重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感觉“权力”越来越小,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表示,以前老师的定位更接近“父母”,家长会赋予老师很多“权力”,例如一些家长会要求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现如今,老师的“权力”被严格规范和限制。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教师如有“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9种行为,将受到处罚。

“以往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确实对一些学生造成了伤害,应该对教师的行为有所约束。”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说,但现在一些规定比较模糊,比如:哪些行为是“体罚”,哪些是“惩罚”?教育部门没有明晰的界定,导致家长和社会舆论有时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对学生罚站不行,停课不行,批评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不知如何管理,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一些不好管理的学生放任自流。

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公办学校禁止体罚,但并不禁止惩戒。按照规定,教师的权威必须严格保证。对于不听教师要求、顶撞教师、干扰课堂秩序的,教师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强制手段处理;对于打人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其承担责任。

在“权力”被约束的同时,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有些家长对老师颐指气使,认为交了学费,老师就是为孩子服务的,不论对错,孩子在学校就是不能受一点委屈。”郑州学生家长王争艳表示,这些家长以自己宠溺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老师,而这些孩子在学校也往往承受不了一点批评,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没有一点对老师的敬畏感。

河南省封丘县树人中学高级教师杜程枫认为,在很多家长眼里,学校应该为所有问题无条件“埋单”——学生成绩不好,是你没教好;学生出了问题,是你没管好;学生犯了错,你只能和颜悦色说服,绝对不能严厉批评;学生对老师使用暴力了,那一定是老师出了错,学生总是对的。

“老师被搞得束手束脚,必然会不愿意多管教学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安全说,可是当老师这样做时,家长又会说老师“不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老师、学生、家长均成为受害者。

师德事件带来污名化后果

2015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配套举措,明确将以最严规范、最严检查、最严惩戒,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切实在职称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最严惩戒”出台的背后,是社会公众对拜金主义侵蚀教育的焦虑。据上海社科院去年一项针对3000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对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7.4%。家长认为的师德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收礼和有偿补课上。

《现代教育报》一份针对20227名网友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31.6%的网友认为师德水平出现了下滑,其中30.0%的网友认为师德水平滑坡主要受“社会诚信和信仰缺失等影响”。“要求学生及家长为自己谋利”以18.4%的比例成为“最受家长反感的行为”。

采访中,有家长直言,孩子班同学家长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各自的岗位也做得不错。班主任会以不同理由约见家长,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大人间的事对还是错我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会体现在孩子身上,贡献大的家长,孩子就备受关照。这样的班级环境,对孩子三观的树立、性格的养成都非常不利。”

除此之外,时有曝出的教师虐待学生甚至性侵事件,更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云南彝良县农村教师张某猥亵7名女童被刑拘;湖南永顺某乡镇学校校长猥亵6名女童被提起公诉;四川小学教师魏某多次对11名儿童实施奸淫猥亵被判死刑……类似事件,让公众对师德现状充满忧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但公众对教育领域关注度极高,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会产生极大的舆论溢出效应,连累整个教师群体名誉受损,甚至被污名化。久而久之,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会筑起一道隔墙,让师生关系失去信任感和亲密性。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半月谈记者

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主持人:如何评价当前的师生关系?

于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当前师生关系还是比较平稳的。如今,每个家庭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成长,师生关系因而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教师一些言行的影响较之过去被放大了好多倍。

赵悦玲(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我同意于校长的判断,当前师生关系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与此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师生心理距离变远,感情与心灵的沟通减少;一些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工作作风不够民主,教育方式简单、武断,甚至粗暴;师生关系功利化日趋突出,造成学生的抵触与对抗等。

葛敬辉(长春市东长小学教师):从教26年,我感觉社会环境及教师的角色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也就出现了赵所长说到的那些问题。

主持人:随着知识获取渠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应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金忠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师最核心的技能仍然是知识传播,不管学生有多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不管家长接受过多么精英化的教育,教师作为专业知识传播者的身份是无法取代的。这要求教师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不照本宣科,用自己独到的、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授知识。事实证明,一味强调师道尊严、用强力去压制学生只会导致学生反感,恶化师生关系。教师坚守自己的专业价值,才能真正获得学生信任,赢得学生尊敬。

焦爽(上海位育初级中学副校长):确实,现在学生接触的知识非常庞杂,提出的问题也常常出人意料。但限于年龄和阅历,他们往往缺乏筛选能力,对接触到的东西也缺乏全面透彻的理解,这实际上给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教师如果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善加引导,会产生很好的作用,也会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如果不适应、不称职,甚至抵触这种变化,对学生恶语相向,则可能促发师生矛盾,甚至被学生瞧不起。解决新问题应当有新思维、新认识、新策略,不能耽于相互埋怨。

赵悦玲:改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教师一方。教师首先要有现代价值理念,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加强沟通;其次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能力,努力提高专业学识、业务能力,具备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第三要有职业热情,教书育人是充满激情的职业,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换来幼苗的茁壮成长,这是每一名园丁都应该具有的情怀。

秦红(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主任):事实上,学生是渴望被理解的。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学习任务重、思想迷惑多、情绪起伏大,教师如果走近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有多种心理需求。充满感情地理解、关爱学生,真诚地帮助其健康成长,这样的话,师生关系又怎么会不好呢?

主持人: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从学生方面来说呢?应该如何做?“师生平等”如何理解和实践?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我们今天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说师生之间人格平等,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求真求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等同于普通朋友关系。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所以教师对学生始终有培育引导的责任,必然具有权威性。现代师生关系,我认为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闵生肃(宁夏银川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些学生有误解,认为既然“师生平等”,那就用不着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了。有的学生甚至对老师大喊大叫,大摇大摆地进老师办公室,乱翻东西……另外,在一些学校,对“师生平等”的强调有矫枉过正的迹象,正在导致另一种不平等。比如师生间发生矛盾,基本只处罚教师而保护学生。这看起来保护了学生,实际上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一事当前,明辨是非、奖惩得当是最重要的,否则既可能给教师带来不应有的伤害,也会让学生目中无师,并错误地认为犯错可以不受惩罚。

张玉良(宁夏西吉县教研培训中心教师):强调师生平等,也不能没有惩戒。以往一些体罚和变相体罚确实伤害了学生,应该明令禁止。但如果不能明晰“体罚”与“惩戒”之间的界限,会给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不惩戒,孩子管不住,是对孩子的放任和不负责;惩戒,分寸在哪里?如果得罪了学生和家长,很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

闵生肃:关于惩戒要有更为明确的规定。比如在美国,按照学生违纪情节的轻重,有给家长打电话、罚站、不准参加课外活动、被勒令离开教室等详细规定;在韩国,对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可以进行体罚,但体罚的原因、部位、程度都做了具体规定。只有规定详细明确,教师才好掌握尺度,师生关系也会更规范。

王争艳(郑州学生家长):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事情。这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重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与老师加强交流,形成互尊互信的关系。

主持人:当前出现的一些师德问题,给教师形象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这一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闵生肃:在职教师校外补课、收受家长礼物、打骂甚至猥亵学生等问题,说明教师队伍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入口把关,同时在工作中进一步培养提高,传承师德师道。

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事实上,教育部关于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的“六个严禁”已经非常具体,但地方仍需制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比如规定老师不能收受何种礼品,同时创新监督方法,纳入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渠道。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一些问题屡禁不止,比如违规补课,说明我们的评价机制还存在问题。这方面没有大动作,很难彻底清除这一现象。当前要不断推动学生评价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一个多元自主的评价体系,引入多个评价主体、多种标准,根据学生个性与优势给予相应的评价。

金忠明:师德师风建设应与教师权益保障步调一致,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完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给教师相应保障,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使教师有条件更好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

孙向晨:《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路人、守护者,是无可替代的效仿对象和人生榜样。这一点,无论什么时代都不会改变,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有清醒认识,师德尤其不能有亏。

对于师生关系,我国传统文化在理念、规范等方面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我们要汲取传统丰厚资源,滋养现代师生情谊。(专题采写:张漫子 艾福梅 吴振东 刘硕 李亚楠 白丽萍)(策划、编辑:雨润)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