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城市“局外人”(话说新农村)

  来源:人民日报佚名2017-07-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农民工不只在城市里工作,也在城市里生活,要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规则秩序,更要帮他们建立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农民工不只在城市里工作,也在城市里生活,要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规则秩序,更要帮他们建立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最近朋友家里的小时工更换比较频繁,家政公司每派来一名新人,她都得把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洗衣液等清洁液的使用剂量、衣物床品的收纳方式讲解一遍,把哪块抹布擦哪里,哪里用拖把、哪里用吸尘器也要强调一番。朋友说,不这样不行啊,真有阿姨一块抹布“打天下”,擦了地板擦桌子,连厨房洗手间都不放过,有的还把垃圾乱放在楼道里引来邻居投诉。她感慨,每家家电品牌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政公司培训不了这么细致可以理解,但起码的卫生习惯、公共意识得指导一下吧,不然这些阿姨怎么才能适应城市生活啊。

  朋友的“吐槽”让笔者想起另一个关于培训的故事。朋友圈里时常有人晒出一家火锅店让人震惊的服务:送饮料、送眼镜布、送陪伴玩偶……这些贴心服务据说都是员工出自对工作的热爱而想出的点子。这些员工中有很多也是直接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他们为啥这么有创意,这么愿意动脑筋去吸引顾客?原来这家企业在进行新员工培训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冷冰冰的服务标准,更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ATM(自动取款机)、如何乘坐地铁、如何买公交卡、充值等城市生活技能。虽然看起来全部是生活琐事,但如此带有关怀温度的开始,怎能不让员工全心投入这份工作、爆发出强大的创新力呢?

  如何开展农民工培训不是新话题,对此已经进行过很多讨论,也有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不得不说现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觉得从后一个故事中似乎能够得到些许启示。

  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是从熟悉的乡土文明急速走进现代的城市文化。这两者之间,大到人文环境、社会规则,小到生活细节、说话方式都有着巨大的不同,而且其中的很多不同要真正在这个环境中生活过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潜移默化的。试想,一个初来乍到的城市“新人”,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引,他如何适应这种不同。适应不了这种不同,会不会出现即使他本领再高,也始终是这个城市“局外人”的情形呢?

  不做城市“局外人”,这就对农民工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技能培训依然重要,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建立职业规范意识,因为这是他们在城市里安身立命的本钱。做月嫂,就得熟练掌握新生儿和产妇的护理技巧,做餐厅服务员,不了解点菜流程、对顾客需求不能及时响应恐怕说不过去。另一方面,生活培训也不可或缺。因为他们不只要在城市里工作,也要在城市里生活,通过培训和指导让他们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生活的规则、秩序、习惯,帮助他们缩短与新环境的磨合时间,尽快融入城市。

  融城,其实不只是对农民工培训的要求,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很多工作都应当以此为目标,因为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市人。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解除进城农民融城的政策制约;与此同时,加强生活指导、扶助,帮他们建立与城市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如此,才能让城市新人的融城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编辑:宇强)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