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为什么这么火? 浅谈中国青绿山水文化传承

  来源:黑白的历史2017-12-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千里江山图》,如今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


就在最近,你有没有被一夜爆红的《国家宝藏》圈粉呢?

“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张国立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如此说道。

而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栏目开篇的首宝——那一幅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如今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的文物。这幅国画级的传世名画背后,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种高度,更是不为众人所知的画中“猛料”:比如,石青、石绿可是由绿宝石、孔雀石等昂贵材料制成,一点白色则可能是水透无暇的砗磲所制等等。也正是如此才能有展卷间,宏伟山水色彩可以如蓝绿宝石般晶莹、闪耀,历时近千年而鲜亮如新。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局部)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如此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发扬与传承,时至今日,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象征,仍在不停的传交接力,当代的画坛的黑马——吴大恺便在此为您展开一幅青绿山水画卷!

吴大恺青绿山水画赏析:

  青绿山水画小品 吴大恺斗方山水画作品《秋江清晓》

“青绿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宜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

吴大恺老师笔下的这幅青绿小品山水画以精密的方式表现秀美的风格,更是用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宏壮的气势。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准。他的画,行笔于秀润缜密之中,透出潇洒清逸和浑厚华滋的韵度,作品意境郁勃幽邃,妙到自然。

一幅好的山水之作应该是凭借内心从容不迫自由无羁的状态发散创作,遁入绝对自由境界去写意。正如其画,大气磅礴、秀美隽永、意境悠远,笔到意随,自然流露对大自然最为真切的感觉,“物我相忘,天人合一”。这正是大恺青绿山水的真实写照。

吴大恺青绿山水画赏析:

  吴大恺青绿新品山水画作品《碧山空翠水云间》

吴大恺老师的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山居图,表达的是对于山居生活的期盼和向往。画面中,水面波纹刻画细致,群山连绵,青翠苍劲,楼房掩映在林密之间,高高低低,并排而建;一座木拱桥横亘在画面中,渔船往来的人们,熙熙攘攘,生活气息浓郁。

绘重峦叠嶂,林木疏秀,屋宅幽静,行笔错落有致,吴大恺老师的青绿山水艺术流露出一股秀逸的气息,彰显精湛的笔墨功力,这幅山水画充满了古香韵味,中国山水画具有代表中国画的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思想关系到人生的、生活的和自然的美学艺术,超逸悠然的山隐生活。此作景色秀逸,格调不凡,可谓是收藏的佳作。

吴大恺青绿山水画赏析:

  吴大恺力作国画青绿山水画作品《春雨初霁》

此幅作品为青绿设色山水,画面在动静统一的状态下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而山川、流水、云烟与屋舍等在“高远”、“深远”、“平远”中得到适当的配置,加上山体的实在性与云烟的虚幻性的结合,使画面产生了空灵感与飘逸感,以笔线的节奏、韵律进行了书写性的运行,使线与墨色融为一体,以表现自然、空气、山林的原生态美感和清新气息。

从吴大恺的山水画中,最能品读出那种“恬淡自守”、“清虚无为”的性格操守,他欣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之状,他行笔落墨时又不被这天设之物所羁绊,成于斯,脱于斯,如此,既得山川之灵秀,又呈自家之文采,此乃高妙之为耳。

吴大恺青绿山水画赏析:

  当代画坛黑马吴大恺山水画作品《千里云烟随风飘》

吴大恺的山水画画工精细,近景松林古树姿态各异,工笔画面在青绿设色之下毫不失生机。枯树姿态更加虬曲,笔墨精丽艳逸,骨力峭劲。点景人物桥上持杖遥望江面上飞翔的群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期待即将到来的友人。此作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

此幅山水中,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画中白云环绕松岭云壑,山泉流湍,草木丰茂,境界幽谧。山石随兴点染而不失其真率,笔墨苍劲浑厚,经过干、湿、浓、淡、枯、涩的各种不同的用笔用墨,才表现出淋漓尽致、变幻无穷的神韵。这种造黑置暗、虚实相间、空灵相合的山水境界,是将生命万物中最具价值意义的灿烂呈现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与情致的审美图式。

中国的山水总是将艺术的美与道法自然相结合,宋时的一幅《千里江山图》呈现出来的一派江南山水,也像是一个大宋王朝的倒影,映出存于历史长河中的一点自然之美与文化的碰撞。当代画坛黑马吴大恺则是将我们眼中所见的山水之秀美与生活相结合,展现出的是清新雅逸、中正和美、更为近乎生活的山水画风。

(编辑:李月)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