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章打卡”为啥越来越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周 倩 王俊岭2023-10-1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山西省太原市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集章打卡活动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新的魅力。图为市民在太原地铁二号线大南门站体验古城游集章活动,感知城市发展轨迹。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山西省太原市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集章打卡活动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新的魅力。图为市民在太原地铁二号线大南门站体验古城游集章活动,感知城市发展轨迹。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摄

在浙江省杭州市高沙社区亚运青年V站,人们在服务台前排起了队,准备集齐61枚亚运赛事项目的蓝色纪念印章;在天津市梁启超纪念馆,很多参观者拿着纪念册,围在饮冰室“集章打卡”的展台前盖章留念;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暑袜北一街的熊猫邮局,游客们纷纷在盖章区搜集印有方言的文创印章,还会跟着读上几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集章打卡成为不少地方文化、旅游消费热潮中的一道新风景。

“集章打卡”为啥越来越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场馆、旅游景点不断推出集章产品和服务有关。其中,印章内容多为与场馆、景点相关的建筑、人物、文字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纪念馆、文创街区等场所提供的印章主要分为任何时间都可以盖的常设章、在特定活动期间内可以盖的活动章。集章服务也可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每个地点对集章的消费要求不同,一般都会标注最低消费金额,也有地点是消费即可盖章、指定商品消费方能盖章。例如,在国家博物馆、天津滨海科技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地,消费者需购买特制纪念章卡片套装,前往智能打卡盖章机进行识别后盖章。

对消费者来说,“集章打卡”带来的参与感和收获感是吸引力所在。

——印章设计用心、制作精美。从单色到套色、从单一建筑到组合地标,如今印章的制作更讲究了。

陕西姑娘纪若彤说,方方正正、对称平稳的红色唐代长安城是自己接触集章两年来第一枚也是最喜欢的一枚印章。“纵横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一百零八坊在印章上清晰可见,位于城东南方的是曲江池与芙蓉园。”纪若彤说,如今大唐芙蓉园的印章款式更加丰富,园内的大唐游礼店里还有大唐仕女图、荷池观鱼等原创印章,印章上会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现在,国内部分博物馆和旅游景点推出了套色章,一个完整的图案得由数个印章按顺序组合才能盖出来,“这让集章打卡显得更有趣了。”纪若彤说。

——集章消费不高、入门容易。免费自助盖章和收费集章并存,单次收费集章从个位数起步,大多不超百元。

“一般的消费章,几十元以内就能搞定。比如之前去黄山风景区时,我买了一个20多元的冰箱贴,在景区内凭任意一家黄山好礼文创店的消费凭证就可以到其他门店盖章。”接触仅一年,在上海读书的王语昕便从集章打卡的“入门者”变成了“发烧友”。在她的册子里,盖满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哈尔滨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地的大小印章。

——寻章方式多样、乐趣无穷。很多地方集章打开的地点由公开转向隐蔽,让消费者化身为“寻宝者”,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重庆姑娘孙蔚在英国“哈利·波特工厂”游玩时的一次集章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刚进入景区后,她就得到了一个集章的小册子,不同的故事章节有不同样式的章,每一个集章地点是随机散落在场馆内的,得去景区内不同地点寻找。“这种模式在国内也越来越多了。寻找彩蛋的惊喜体验会让我更愿意购买相关文创产品。”孙蔚说,以“集章打卡”来引导游览和消费提升了主题IP的互动性。

随着“集章热”持续升温,国内各地博物馆、古建筑景点不断推出相应主题的新章以及集章攻略。

南京博物院为线下每处集章点设置了指示牌,根据院内最具影响力的文物藏品之一《坤舆万国全图》制作的印章具体信息在指示牌上会用蓝色方框圈出。每逢游览高峰期,南博会提前在微信公众号、官网等线上平台及时更新集章信息。此外,南博还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其中,芙蓉石蟠螭耳炉冰箱贴深受游客喜爱,成为南博的明星产品。

保利中国工艺天安门广场店为保证印章质量,每天都会为印章上印油。“像中轴线这套章,为了实现印章的建筑造型无畸变,我们利用移轴镜头进行拍摄后再制作。”门店宣传员魏靖然说,门店共设两个集章柜台,中间为商品陈列台,集章爱好者在盖章时也能自行挑选店内的文创产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认为,印章是游客参与的道具、体验的载体、回忆的触媒。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旅游的参与度和仪式感,“集章热”折射出游客追求低成本、高品质、深体验的消费趋势,更青睐“小而美”的旅游文创产品。

“今后,集章打卡还需要从创意设计和规范管理两个方面来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提高印章的质量与美感,通过主题化、故事化的方式提高纪念章的趣味性、独特性和人文性。另一方面,应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印章内容、收费标准、收费形式等出台规范性标准。”熊海峰说。

(编辑:月儿)



“集章打卡”为啥越来越火?


 
315记者摄影家山东站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